From: 蕭靜雯
Sent: Sunday, August 30, 2009 8:02 PM
和您分享謝士英教授的專題演講
大綱:http://blog.yam.com/educationradio_yblog
影音:http://203.71.142.10/nerkh98/index.asp
參閱:巴菲特班深藏不露的人真多
買基金好還是ETF ? 當然是ETF。買ETF好還是波克夏股票 ? 當然是波克夏。買波克夏股票好還是上巴菲特班 ? 當然是上巴菲特班最好,才有「有為者亦若是」的快感。巴菲特方法很簡單,人人都學得會。另外,我也反對代客操作,因為客戶很容易翻臉離開。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顯然瑪麗沒得到巴菲特的真傳
From: weyzhiro
Sent: Sunday, August 30, 2009 1:25 PM
瑪麗巴菲特說:在資產報酬率很高的情況下,
有可能顯示企業競爭優勢的耐久性不堪一擊。
舉例來說:可口可樂的資產為430億美元,
資產報酬率為12%;
寶鹼的資產為1430億美元,資產報酬率為7%;
可是穆迪這樣的公司,資產為17億美元,
資產報酬率卻有43%,
換句話說,要籌措到430億美元來和可口可樂一較長短,
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這種事不會發生。
但是要籌措17億美元來和穆迪競爭,卻是辦得到。
穆迪的經濟基本面比可口可樂好得多,
但競爭優勢的耐久性卻脆弱得多,
這是因為搶攻穆迪的市場所需資本較低。
瑪麗巴菲特強調的重點是,
長期而言,數大(資產報酬率)不見得美,
有時反而越大越不好。
想請問 Mikeon有什看法 ?
同意上述說法還是反對還是中立
From: mikeon
Sent: Sunday, August 30, 2009 5:57 PM
錯 ! 大錯特錯
競爭力不是由金錢來決定的
例如,開巴菲特班的金額更低,
只要12,800元的教室租金而已,人人都拿得出來
可是不是人人都會教巴菲特,而且教得比我好
顯然瑪麗沒得到巴菲特的真傳
Sent: Sunday, August 30, 2009 1:25 PM
瑪麗巴菲特說:在資產報酬率很高的情況下,
有可能顯示企業競爭優勢的耐久性不堪一擊。
舉例來說:可口可樂的資產為430億美元,
資產報酬率為12%;
寶鹼的資產為1430億美元,資產報酬率為7%;
可是穆迪這樣的公司,資產為17億美元,
資產報酬率卻有43%,
換句話說,要籌措到430億美元來和可口可樂一較長短,
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這種事不會發生。
但是要籌措17億美元來和穆迪競爭,卻是辦得到。
穆迪的經濟基本面比可口可樂好得多,
但競爭優勢的耐久性卻脆弱得多,
這是因為搶攻穆迪的市場所需資本較低。
瑪麗巴菲特強調的重點是,
長期而言,數大(資產報酬率)不見得美,
有時反而越大越不好。
想請問 Mikeon有什看法 ?
同意上述說法還是反對還是中立
From: mikeon
Sent: Sunday, August 30, 2009 5:57 PM
錯 ! 大錯特錯
競爭力不是由金錢來決定的
例如,開巴菲特班的金額更低,
只要12,800元的教室租金而已,人人都拿得出來
可是不是人人都會教巴菲特,而且教得比我好
顯然瑪麗沒得到巴菲特的真傳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能好很久的公司排除快速變遷的產業
From: mikeon
Sent: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6:39 PM
巴爺爺偉大的地方就在,
衪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公司才能好很久,
可惜吾黨小子多半聽不懂。
離投資越近的人,越自以為聰明的人,
越學不會巴菲特,
雖然它沒有高深的學問。
我曾是外資的電子股研究員,當然會看產業前景
可是巴菲特教我們,
「能好很久的標準讓我們排除快速且持續變遷產業的公司」
「在穩定的產業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是我們尋找的企業」
可口可樂、中碳、大統益所處的市場都很無聊,卻能維持高ROE。
相反的,LCD、太陽能的市場潛力大,廠商卻賺不到錢。
參閱:不必探就好公司的成因,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只選A咖,不要B咖
暴虧!難以承受之重 當空高掛的太陽能廠中箭落地
鉅亨網記者葉小慧 台北
2009 / 08 / 29 星期六 18:30
太陽能半年報慘兮兮,益通 (3452-TW)、新日光 (3576-TW) 爆出虧損超過半個股本,曾經「日出東方、唯我獨尊」的傲人高獲利不再,取而代之,頗有「日薄西山」的味道。展望下半年,在全球景氣邁向復甦之際,各國太陽能補助政策或有機會再發酵,但電子大廠揮軍加入,既有的太陽能廠並非「以逸待勞」,誰會中箭落馬?備受市場關注。
Sent: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6:39 PM
巴爺爺偉大的地方就在,
衪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公司才能好很久,
可惜吾黨小子多半聽不懂。
離投資越近的人,越自以為聰明的人,
越學不會巴菲特,
雖然它沒有高深的學問。
我曾是外資的電子股研究員,當然會看產業前景
可是巴菲特教我們,
「能好很久的標準讓我們排除快速且持續變遷產業的公司」
「在穩定的產業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是我們尋找的企業」
可口可樂、中碳、大統益所處的市場都很無聊,卻能維持高ROE。
相反的,LCD、太陽能的市場潛力大,廠商卻賺不到錢。
參閱:不必探就好公司的成因,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只選A咖,不要B咖
暴虧!難以承受之重 當空高掛的太陽能廠中箭落地
鉅亨網記者葉小慧 台北
2009 / 08 / 29 星期六 18:30
太陽能半年報慘兮兮,益通 (3452-TW)、新日光 (3576-TW) 爆出虧損超過半個股本,曾經「日出東方、唯我獨尊」的傲人高獲利不再,取而代之,頗有「日薄西山」的味道。展望下半年,在全球景氣邁向復甦之際,各國太陽能補助政策或有機會再發酵,但電子大廠揮軍加入,既有的太陽能廠並非「以逸待勞」,誰會中箭落馬?備受市場關注。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電子書...怪獸又來了
From: htao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7:35 PM
今天看到一篇證券分析 題目是:電子書--超強的產業
唯一的反應 就是 怪獸又來了......
然後 Delete......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7:53 PM
恭喜你已學會巴菲特神功
波克夏年報最精華的一段
...若沒時間看完年報,就只看這一段就好
2007年報
Our criterion of "enduring" causes us to rule out companies in industries prone to rapid and continuous change 能好很久的標準讓我們排除快速且持續變遷產業的公司.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stable industry is what we seek in a business 在穩定的產業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是我們尋找的企業.
今天看到一篇證券分析 題目是:電子書--超強的產業
唯一的反應 就是 怪獸又來了......
然後 Delete......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7:53 PM
恭喜你已學會巴菲特神功
波克夏年報最精華的一段
...若沒時間看完年報,就只看這一段就好
2007年報
Our criterion of "enduring" causes us to rule out companies in industries prone to rapid and continuous change 能好很久的標準讓我們排除快速且持續變遷產業的公司.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stable industry is what we seek in a business 在穩定的產業中具有長期的競爭優勢是我們尋找的企業.
上完之後, 不亂看這類書了
From: chenleon1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6:49 PM
不是要拍馬屁...
不過 Michael 老師的巴菲特班是目前我學過最實用的投資...
所以上完之後, 幾乎不亂看這類書了...
就只讀 michael 的書和巴菲特財報,
兼注意我 stock list 相關個股的新聞...
雖然去年跟今年這波沒趕上,
因為今年四月底才上課...
不過趁美股還算便宜時,
用 Michael 的方法試了...呵呵...小有收穫 !!!
更讓我知道真的不要亂讀亂看,到時候變亂猜...
真的要把投資作簡單,不要越變越複雜...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6:49 PM
不是要拍馬屁...
不過 Michael 老師的巴菲特班是目前我學過最實用的投資...
所以上完之後, 幾乎不亂看這類書了...
就只讀 michael 的書和巴菲特財報,
兼注意我 stock list 相關個股的新聞...
雖然去年跟今年這波沒趕上,
因為今年四月底才上課...
不過趁美股還算便宜時,
用 Michael 的方法試了...呵呵...小有收穫 !!!
更讓我知道真的不要亂讀亂看,到時候變亂猜...
真的要把投資作簡單,不要越變越複雜...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房貸負資產
From: 蘇政謙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11:09 AM
我試著就這個議題來解釋會計上的作法:
1.依照現行會計上的作法:
買入一棟房子1,000萬,跟銀行貸款800萬,
根據會計原則,分別計入資產1,000萬及負債800萬,
但如果不拘泥於會計報表的資產負債分開表達,
將兩者合併,
這棟房子的淨資產為1,000萬減去800萬等於200萬。
這段很簡單,應該沒問題。
2.房子出租:
上述這棟房子,租給外商經理人一個月50,000,合約打5年,
因為是有保障的交易,
所以根據會計原則可以計入資產:50,000x12x5=300萬 (不考慮折線),
這時房屋的淨資產從200萬變成了500萬。
會計原則只承認有契約保障的交易,
不會因為房東認為這棟房子可以出租10年,
就把未來10年的預期租金收入作為資產。
評論:
上述是現行會計上的作法,乍看很有道理,
但其實違反常識,
比方現在流行一個名詞叫「房貸負資產」,
一樣以上述為例,經過一年後,因為房價不理想,
隔壁鄰居賣屋只能賣到600萬,
但800萬的房貸還了1年還有750萬,
則這棟房子的價值為600萬減去750萬等於「負150萬」....
大多數的人會覺得1年前買了這棟房子真是錯誤的決定。
現行會計針對房貸負資產的處理:
會計上有個「成本原則」,
也就是不動產類的資產在財報上只用成本計算,
考慮折舊,但不考慮市價,
所以就算隔壁鄰居只能賣600萬,
在會計上也不做調整,
這棟房子還是像第1點一樣是淨資產。
未來會計的變革:
會計學界正在討論,不動產的資產也改用市價評估,
把上述「房貸負資產」的概念導入財務報表中。
結論:
講硬梆梆的會計真的是很無趣,
我努力讓這個議題容易了解,
感謝大家有耐心看完小弟的想法,感恩 !!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11:09 AM
我試著就這個議題來解釋會計上的作法:
1.依照現行會計上的作法:
買入一棟房子1,000萬,跟銀行貸款800萬,
根據會計原則,分別計入資產1,000萬及負債800萬,
但如果不拘泥於會計報表的資產負債分開表達,
將兩者合併,
這棟房子的淨資產為1,000萬減去800萬等於200萬。
這段很簡單,應該沒問題。
2.房子出租:
上述這棟房子,租給外商經理人一個月50,000,合約打5年,
因為是有保障的交易,
所以根據會計原則可以計入資產:50,000x12x5=300萬 (不考慮折線),
這時房屋的淨資產從200萬變成了500萬。
會計原則只承認有契約保障的交易,
不會因為房東認為這棟房子可以出租10年,
就把未來10年的預期租金收入作為資產。
評論:
上述是現行會計上的作法,乍看很有道理,
但其實違反常識,
比方現在流行一個名詞叫「房貸負資產」,
一樣以上述為例,經過一年後,因為房價不理想,
隔壁鄰居賣屋只能賣到600萬,
但800萬的房貸還了1年還有750萬,
則這棟房子的價值為600萬減去750萬等於「負150萬」....
大多數的人會覺得1年前買了這棟房子真是錯誤的決定。
現行會計針對房貸負資產的處理:
會計上有個「成本原則」,
也就是不動產類的資產在財報上只用成本計算,
考慮折舊,但不考慮市價,
所以就算隔壁鄰居只能賣600萬,
在會計上也不做調整,
這棟房子還是像第1點一樣是淨資產。
未來會計的變革:
會計學界正在討論,不動產的資產也改用市價評估,
把上述「房貸負資產」的概念導入財務報表中。
結論:
講硬梆梆的會計真的是很無趣,
我努力讓這個議題容易了解,
感謝大家有耐心看完小弟的想法,感恩 !!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富爸爸那本書觀念錯誤
From: KIM PETER
Date: 2009/8/26 0:11
我想就資產和負債之於我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還請大家指正。
我覺得富爸爸清崎講的對,
資產有好的資產和壞的資產,負債也是如此。
對他來說,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
譬如每月貸款兩萬的房子,
大部分的人覺得是房子是資產,
可是富爸爸可不覺得,
除非你能每月兩萬5租出去才是資產
(+5000,或是短期暴利售出…
簡單說明,其他請詳富爸爸窮爸爸),
如果能長期都有租約那更好,
同理亦可說明好的負債或是壞的負債。
所以,對我來說,某檔股票能帶給我上述的效益,
那絕對是良好的投資,
股價的漲跌是第二,
能長期帶來穩定的收益,
再利用此收益同方法複次投資下去是我想要的,
所以,有「資產」不見得是好事,
有「負債」不見得是壞事。
如果是考慮投資標的的負債利息部份,
我可能會這樣想:
選沒負債或小負債或負債後反而能賺更多錢的。
我看了巴非特年報3次和我這幾年的體悟,
我覺得他真的不是長期投資者,
也不是什麼價值型投資者,
只是他的投資標的大都能「剛好」符合長期又有價值。
大家有空可以來計算一下自己的「資產」多,
還是「負債」多喔~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8:35 AM
「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錯 !!!
資產除了現金以外,還有其它
負債當然是借來現金,難道借來一張桌子不成
資產 = 負債 + 淨值
富爸爸那本書觀念錯誤,
顯然他連最基本的會計都不懂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7:16 PM
Subject: 有人「讀冊讀到背上了」
富爸爸的作者顯然不懂會計,才會亂扯一通
他講的「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
資產其實是「金雞母」一詞的誤用,英文叫 cash cow
他的負債若改成負擔就通了
「不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且還需要再為它去花錢(貸款、保養...等等)」仍是資產,而非負債,只是成了負擔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錢要擺在能滋息的地方,不然就成負擔了
他的觀念還錯在,誤以為現金流出就不好
我的巴菲特班租教室要付出現金
不先付出租金,如何賺到學費 ?
今天的討論,包括之前自由現金的爭論,
讓我想起先祖母常講的,有人「讀冊讀到背上了」
From: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8:24 PM
不管怎樣,即便是賠錢的資產都不會變成負債,
不然,資產負債表就不平衡了
資產(-) < 負債(+) + 淨值
資產跟負債只會同時增加或下降
From: 李忠孝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9:49 AM
我倒也很認同富爸爸書上對資產負債的定義
更何況在哥白尼之前,公認地球是平的,
天文學可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
相對牛頓的古典力學,量子力學不也顛覆不少傳統定義?
定義這檔事本來就不是恆常不變的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9:02 PM
Subject: 到雪山隧道去滑雪
電視廣告
小孩暑假報告說,他去雪山隧道滑雪
沒想到這則廣告還有下集,
即同班同學不知他在鬼扯,
還為他辯解說,雪山隧道的定義不同,
甚至有人說,這個小孩是哥白尼,
第一個發現雪山隧道可以滑雪的人
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8:43 PM
Subject: 會解釋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關於富爸爸的理論已經討論很多了
仍強力主張清崎理論的同學,
亦即認定 「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是對的人
請你們拿一張公司的財報,
按著他的理論來解釋給我們聽
等你們會解釋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因為我看到有人偎大邊到清崎的理論,
可是他在分析個股財報時,
卻又乖乖地回到傳統的會計原則
實在令人納悶
From: Yenyu Chen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10:15 AM
清崎這本書算是被我歸類為心海羅盤葉教授之類……
同學不要打我啊;
就是當下言之成理,
事後不見得有用的概念集結在一起的書。
當然,也不該否認這本書仍然有帶給人們一些心靈上
或是實質上的收穫;有收穫就是好事。
定義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是溝通的基礎,
我在想Michael只是想點出這本書有一些定義上的錯誤,
也就是如此而已,沒有其他延伸的意思了。
所以用平常心看待就好了,這一類的書很多,
如果太嚴肅會讓很多樂趣消失。
Date: 2009/8/26 0:11
我想就資產和負債之於我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還請大家指正。
我覺得富爸爸清崎講的對,
資產有好的資產和壞的資產,負債也是如此。
對他來說,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
譬如每月貸款兩萬的房子,
大部分的人覺得是房子是資產,
可是富爸爸可不覺得,
除非你能每月兩萬5租出去才是資產
(+5000,或是短期暴利售出…
簡單說明,其他請詳富爸爸窮爸爸),
如果能長期都有租約那更好,
同理亦可說明好的負債或是壞的負債。
所以,對我來說,某檔股票能帶給我上述的效益,
那絕對是良好的投資,
股價的漲跌是第二,
能長期帶來穩定的收益,
再利用此收益同方法複次投資下去是我想要的,
所以,有「資產」不見得是好事,
有「負債」不見得是壞事。
如果是考慮投資標的的負債利息部份,
我可能會這樣想:
選沒負債或小負債或負債後反而能賺更多錢的。
我看了巴非特年報3次和我這幾年的體悟,
我覺得他真的不是長期投資者,
也不是什麼價值型投資者,
只是他的投資標的大都能「剛好」符合長期又有價值。
大家有空可以來計算一下自己的「資產」多,
還是「負債」多喔~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8:35 AM
「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錯 !!!
資產除了現金以外,還有其它
負債當然是借來現金,難道借來一張桌子不成
資產 = 負債 + 淨值
富爸爸那本書觀念錯誤,
顯然他連最基本的會計都不懂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7:16 PM
Subject: 有人「讀冊讀到背上了」
富爸爸的作者顯然不懂會計,才會亂扯一通
他講的「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
資產其實是「金雞母」一詞的誤用,英文叫 cash cow
他的負債若改成負擔就通了
「不能帶來收入的資產,且還需要再為它去花錢(貸款、保養...等等)」仍是資產,而非負債,只是成了負擔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錢要擺在能滋息的地方,不然就成負擔了
他的觀念還錯在,誤以為現金流出就不好
我的巴菲特班租教室要付出現金
不先付出租金,如何賺到學費 ?
今天的討論,包括之前自由現金的爭論,
讓我想起先祖母常講的,有人「讀冊讀到背上了」
From: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8:24 PM
不管怎樣,即便是賠錢的資產都不會變成負債,
不然,資產負債表就不平衡了
資產(-) < 負債(+) + 淨值
資產跟負債只會同時增加或下降
From: 李忠孝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9:49 AM
我倒也很認同富爸爸書上對資產負債的定義
更何況在哥白尼之前,公認地球是平的,
天文學可是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
相對牛頓的古典力學,量子力學不也顛覆不少傳統定義?
定義這檔事本來就不是恆常不變的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9:02 PM
Subject: 到雪山隧道去滑雪
電視廣告
小孩暑假報告說,他去雪山隧道滑雪
沒想到這則廣告還有下集,
即同班同學不知他在鬼扯,
還為他辯解說,雪山隧道的定義不同,
甚至有人說,這個小孩是哥白尼,
第一個發現雪山隧道可以滑雪的人
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8:43 PM
Subject: 會解釋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關於富爸爸的理論已經討論很多了
仍強力主張清崎理論的同學,
亦即認定 「資產=是能帶來現金的的東西,負債相反」是對的人
請你們拿一張公司的財報,
按著他的理論來解釋給我們聽
等你們會解釋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因為我看到有人偎大邊到清崎的理論,
可是他在分析個股財報時,
卻又乖乖地回到傳統的會計原則
實在令人納悶
From: Yenyu Chen
Sent: Friday, August 28, 2009 10:15 AM
清崎這本書算是被我歸類為心海羅盤葉教授之類……
同學不要打我啊;
就是當下言之成理,
事後不見得有用的概念集結在一起的書。
當然,也不該否認這本書仍然有帶給人們一些心靈上
或是實質上的收穫;有收穫就是好事。
定義真的很重要,因為這是溝通的基礎,
我在想Michael只是想點出這本書有一些定義上的錯誤,
也就是如此而已,沒有其他延伸的意思了。
所以用平常心看待就好了,這一類的書很多,
如果太嚴肅會讓很多樂趣消失。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用合併報表計算公式
From: mikeon
Sent: Sunday, August 23, 2009 8:37 PM
盈再表用合併報表在算,
其計算公式如下:
常利 = 淨利 - 處分 - 少數淨利
處分 = 處分資產(利得+損失) + 處分投資(利得+損失)
若金融股,則 處分 = 處分資產(利得+損失)
EPS = (常利 – 特別股息) / 年底股數
ROE = 常利 / (淨值 – 少數淨值)
盈再率 = (固資 + 長投) / (常利 + 少數淨利)
配息率 = 今年普通股息 / 去年EPS
最近NAV = (最近淨值 – 特別股本 – 最近少數淨值) / 今天股數
起始NAV = (去年底淨值 – 特別股本 - 去年底少數淨值) / 今天股數
*少數股權也可列於合併負債中,
因它只是用來平衡資產表的左右兩邊
則上述公式的合併淨值無須再扣掉少數淨值
Sent: Sunday, August 23, 2009 8:37 PM
盈再表用合併報表在算,
其計算公式如下:
常利 = 淨利 - 處分 - 少數淨利
處分 = 處分資產(利得+損失) + 處分投資(利得+損失)
若金融股,則 處分 = 處分資產(利得+損失)
EPS = (常利 – 特別股息) / 年底股數
ROE = 常利 / (淨值 – 少數淨值)
盈再率 = (固資 + 長投) / (常利 + 少數淨利)
配息率 = 今年普通股息 / 去年EPS
最近NAV = (最近淨值 – 特別股本 – 最近少數淨值) / 今天股數
起始NAV = (去年底淨值 – 特別股本 - 去年底少數淨值) / 今天股數
*少數股權也可列於合併負債中,
因它只是用來平衡資產表的左右兩邊
則上述公式的合併淨值無須再扣掉少數淨值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高點在1Q10,之後買點再等1年
From: 宥聰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7:08 PM
2009年(f) -4.0
第1季(r) -10.1
第2季(p) -7.5
第3季(f) -3.5
第4季(f) 5.5
2010年(f) 3.9
第1季(f) 8.1
第2季(f) 4.5
第3季(f) 2.0
第4季(f) 1.4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7:57 PM
主計處所公佈的最新經濟成長率預估,
跟我們所設想的一樣:
1. 經濟成長率最高預估在1Q10,+8.1%,
該季將是本波大盤的高點
2. 之後GDP年增率就一路下滑,
下一次的買點可能要再等1年,到1Q11
天吶...明年農曆年前賣完股票之後,
要等到後年才是另一次的買點
參閱:高點延後到1Q10
簽了ECFA、MOU、TIFA、#$%^&^!之後
GDP高點時,須賣出的股票
GDP理論的疑問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7:08 PM
2009年(f) -4.0
第1季(r) -10.1
第2季(p) -7.5
第3季(f) -3.5
第4季(f) 5.5
2010年(f) 3.9
第1季(f) 8.1
第2季(f) 4.5
第3季(f) 2.0
第4季(f) 1.4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7:57 PM
主計處所公佈的最新經濟成長率預估,
跟我們所設想的一樣:
1. 經濟成長率最高預估在1Q10,+8.1%,
該季將是本波大盤的高點
2. 之後GDP年增率就一路下滑,
下一次的買點可能要再等1年,到1Q11
天吶...明年農曆年前賣完股票之後,
要等到後年才是另一次的買點
參閱:高點延後到1Q10
簽了ECFA、MOU、TIFA、#$%^&^!之後
GDP高點時,須賣出的股票
GDP理論的疑問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其他資產該納入盈再率的計算嗎 ?
From: weyzhiro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7:25 PM
信義房屋2007年財務報表裡,
「固定資產」從5億元膨脹到23億元,只增加了18億元,
可是離所花的50億元買樓還差了32億元,
結果發現原來是「其他資產」從3億元膨脹到35億元,
請問麥可,
盈再率是用來檢定「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
可是由信義房屋這件買樓事件,盈再率好似被低估了 ?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7:33 PM
我對這一筆會計不清楚
懂得會計的同學可否教教我們,
為何買樓可計為其他資產 ?
或打電話問公司
From: 皮皮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9:51 PM
給各位參考,有關這部份-
信義房屋2007年財報附註說明,
差異部份似乎是列為出租資產。
From: weyzhiro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6:55 AM
我在想以後會不會有一間公司可能藉由買一堆出租資產掏空 ?
信義當然不是地雷股啦,信義是一間好公司
From: Facebook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8:53 AM
弘昌在你的轉貼連結上留了言:
依會計原則,自用會放在固定資產,
出租的部分會放在其他資產。
From: 皮皮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10:33 PM
Mike老師:
有關其他資產不用納入盈再率考量 ??
經過思考,應該要納入考量,理由如下,
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正,或許有考慮不周之處:
1.雖然列入其他資產-出租資產,
可是,仍是盈餘再投資的部份。
2.出租資產所獲得的租金收入,在損益表上,
就信義房屋而言,係列為營業外收入。
3.就盈再率的公式而言,分母為連續4年的淨利,
若分母有包含上開營業外收入,
分子有關[固資+長投]部分,未將其他資產列入,
就會如同weyzhiro桑 所言,盈再率被低估之狀況。
另外,雖然該公司有列出未來5年出租資產能產生之租金收入表,
可是為何僅有第1年有1億的租金收入,
其餘各年度卻僅有1千多萬呢? 差異頗大呢?
寄件者: mikeon
寄件日期: 2009/8/21(星期五) 上午6:30:59
Dear 皮皮 桑: 妳的考量頗有道理
只是我仍需多知道一些,除了出租資產以外,
還有什麼東西會被列在其他資產 ?
From: oneheart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8:47 AM
其他資產的範圍真的很廣,
只要是無適當項目可歸屬的,都可以放在這邊。
常見的其他資產有--出租資產、長期預付款、遞延所得稅資產、預付退休金成本、存出保證金。
其他資產的調整空間真的很大,
可以因產業特性不同而不同,
例如:銀行買一筆土地可以當固定資產,
也可以當其他資產,因為買賣房屋不是銀行的本業。
但是建設公司買一筆土地,大部分的情況是當固定資產,
當然也可以硬ㄠ成是短期內要買賣或要出租,
就可以放其他資產甚至於流動資產
(一般來說一年內沒賣掉,會被要求調整回來,所以公司不太會放這邊)。
所以我覺得在算盈再率的時候,應該要把其他資產列進來,
因為它的變化空間真的太大,
而且其他資產都是超過一年以上的項目比較多。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8:06 PM
經過跟我會計師的討論
我決定不把其他資產加到盈再率,理由:
其他資產含三塊
1. 存出保證金
2. 未攤銷費用
3. 非營業使用的資產
前2項金額不大,
第3項多半是指閒置的廠房
信義房屋的出租大樓也即屬之,
因為它的本業是仲介,非出租
宥聰桑今天下午按了二個小時,
發現其他資產較大者只有信義房屋、寶成,及利豐(0494.HK)
寶成及利豐的原因待查
基於以上原因,我決定不把其他資產加到盈再率
歡迎同學多多賜教
From: 宥聰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9:30 PM
寶成96年增加其他資產是將
寶成國際大樓出租給裕元花園酒店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9:37 PM
寶成跟信義房屋一樣,都是出租大樓
不屬它的本業
所以不會經常發生,不會不斷增加
From: weyzhiro
Sent: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12:49 AM
利豐是因為趁金融風暴大量收購,使無形資產大量增加
經濟衰退中 香港利豐收購客戶採購業務 日漸壯大發光
2009/06/14 14:00 鉅亨網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7:25 PM
信義房屋2007年財務報表裡,
「固定資產」從5億元膨脹到23億元,只增加了18億元,
可是離所花的50億元買樓還差了32億元,
結果發現原來是「其他資產」從3億元膨脹到35億元,
請問麥可,
盈再率是用來檢定「固定資產」和「長期投資」,
可是由信義房屋這件買樓事件,盈再率好似被低估了 ?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7:33 PM
我對這一筆會計不清楚
懂得會計的同學可否教教我們,
為何買樓可計為其他資產 ?
或打電話問公司
From: 皮皮
Sent: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9:51 PM
給各位參考,有關這部份-
信義房屋2007年財報附註說明,
差異部份似乎是列為出租資產。
From: weyzhiro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6:55 AM
我在想以後會不會有一間公司可能藉由買一堆出租資產掏空 ?
信義當然不是地雷股啦,信義是一間好公司
From: Facebook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8:53 AM
弘昌在你的轉貼連結上留了言:
依會計原則,自用會放在固定資產,
出租的部分會放在其他資產。
From: 皮皮
Sent: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10:33 PM
Mike老師:
有關其他資產不用納入盈再率考量 ??
經過思考,應該要納入考量,理由如下,
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正,或許有考慮不周之處:
1.雖然列入其他資產-出租資產,
可是,仍是盈餘再投資的部份。
2.出租資產所獲得的租金收入,在損益表上,
就信義房屋而言,係列為營業外收入。
3.就盈再率的公式而言,分母為連續4年的淨利,
若分母有包含上開營業外收入,
分子有關[固資+長投]部分,未將其他資產列入,
就會如同weyzhiro桑 所言,盈再率被低估之狀況。
另外,雖然該公司有列出未來5年出租資產能產生之租金收入表,
可是為何僅有第1年有1億的租金收入,
其餘各年度卻僅有1千多萬呢? 差異頗大呢?
寄件者: mikeon
寄件日期: 2009/8/21(星期五) 上午6:30:59
Dear 皮皮 桑: 妳的考量頗有道理
只是我仍需多知道一些,除了出租資產以外,
還有什麼東西會被列在其他資產 ?
From: oneheart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8:47 AM
其他資產的範圍真的很廣,
只要是無適當項目可歸屬的,都可以放在這邊。
常見的其他資產有--出租資產、長期預付款、遞延所得稅資產、預付退休金成本、存出保證金。
其他資產的調整空間真的很大,
可以因產業特性不同而不同,
例如:銀行買一筆土地可以當固定資產,
也可以當其他資產,因為買賣房屋不是銀行的本業。
但是建設公司買一筆土地,大部分的情況是當固定資產,
當然也可以硬ㄠ成是短期內要買賣或要出租,
就可以放其他資產甚至於流動資產
(一般來說一年內沒賣掉,會被要求調整回來,所以公司不太會放這邊)。
所以我覺得在算盈再率的時候,應該要把其他資產列進來,
因為它的變化空間真的太大,
而且其他資產都是超過一年以上的項目比較多。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8:06 PM
經過跟我會計師的討論
我決定不把其他資產加到盈再率,理由:
其他資產含三塊
1. 存出保證金
2. 未攤銷費用
3. 非營業使用的資產
前2項金額不大,
第3項多半是指閒置的廠房
信義房屋的出租大樓也即屬之,
因為它的本業是仲介,非出租
宥聰桑今天下午按了二個小時,
發現其他資產較大者只有信義房屋、寶成,及利豐(0494.HK)
寶成及利豐的原因待查
基於以上原因,我決定不把其他資產加到盈再率
歡迎同學多多賜教
From: 宥聰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9:30 PM
寶成96年增加其他資產是將
寶成國際大樓出租給裕元花園酒店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21, 2009 9:37 PM
寶成跟信義房屋一樣,都是出租大樓
不屬它的本業
所以不會經常發生,不會不斷增加
From: weyzhiro
Sent: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12:49 AM
利豐是因為趁金融風暴大量收購,使無形資產大量增加
經濟衰退中 香港利豐收購客戶採購業務 日漸壯大發光
2009/06/14 14:00 鉅亨網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2Q09巴菲特買進BDX、JNJ,減碼UNH、WLP
2Q09巴菲特買進BDX、JNJ,這兩家都是好公司
減碼UNH、WLP則不知理由為何,看起來並未變差或變貴
買進
減碼
From: mikeon
Date: 2009/8/17 12:14
<@msr3.hinet.net>
http://www.dividendgrowthinvestor.com/2009/08/berkshire-hathaways-portfolio-changes.html
<@msr3.hinet.net>
Berkshire Hathaway’s portfolio changes for 2Q 2009
Berkshire Hathaway (BRK-B) just posted its 13-F filing with the SEC, which lists changes in its stock positions.
Buffett initiated a new position in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ny Becton Dickinson (BDX) in the second quarter. The sec filing shows Berkshire Hathaway purchased.1.20 million shares in Becton Dickinson (BDX). Becton Dickinson is a dividend aristocrat, which has raised distributions for 36 years in a row.
Berkshire added 4.4 million shares to its position in health care giant Johnson & Johnson (JNJ). This is the second consecutive addition to its holdings there. Johnson and Johnson (JNJ) is another dividend aristocrat, which has rewarded shareholders with 47 years of consecutive dividend increases. Check my analysis of the stock.
Those recent moves by Buffett reiterate my convictions that he is a closet dividend investor. Most companies that have managed to increase their dividend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are ones that have wide moats as well as excell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place. Having these qualities leads to rising earnings which tend to support a steady pace of increase in dividends.
Berkshire eliminated its position in utility company Constellation Energy (CEG). This wasn’t a surprising move since Buffett’s company had already disclosed this sale in a June 1 filing.
Berkshire Hathaway disclosed lowered stakes in Carmax (KMX), ConocoPhillips (COP), Eaton Corporation (ETN), Home Depot (HD), United Health Group (UNH) when comparing June 30 to March 31 filings.
In a July 22 filing Berkshire Disclosed it had also cut its stake in the credit rating company Moody’s (MCO) by 16%.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Berkshire Hathaway has been allocating funds to preferred stocks with at very good prices.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billions in preferred shares of companies like Goldman Sachs (GS), General Electric (GE), Tiffany’s (TIF), Harley Davidson (HOG) and Dow Chemical (DOW). Some of these deals deliver not only solid yields in the low double digits, but also give warrants which could provide solid capital gains if these stocks recover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What this filing does not show however is the fact that Buffett’s conglomerate “goofed on derivatives”. While there may be more buzz than actual news and the SEC issues have been resolved, it is interesting how Buffett talks one thing but then does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he preaches. He’s always held a view against derivatives, yet his company has always engaged in options selling, futures and insurance derivatives.
One of his riskiest trades is the selling of puts on four major world stock indices, which expire somewhere between 2018 and 2028. Berkshire assumed over $37.50 billion in potential li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and has already lost $8 billion on them at the end June 2009. If world stock markets resemble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 of the second “lost decade”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rising sun, then Berkshire would be on the hook for almost half the $37 billion in assumed liabilities.
Does is pay to follow Buffett’s moves? The answer is yes it does.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a portfolio that mimicked Buffet’s stock investments would have outperformed S&P 500 by 14.6% annually between 1976 and 2006. Here’s a list of Berkshire Hathaway’s portfolio holdings as of June 30, 2009:
減碼UNH、WLP則不知理由為何,看起來並未變差或變貴
買進
減碼
From: mikeon
Date: 2009/8/17 12:14
<@msr3.hinet.net>
http://www.dividendgrowthinvestor.com/2009/08/berkshire-hathaways-portfolio-changes.html
<@msr3.hinet.net>
Berkshire Hathaway’s portfolio changes for 2Q 2009
Berkshire Hathaway (BRK-B) just posted its 13-F filing with the SEC, which lists changes in its stock positions.
Buffett initiated a new position in medical technology company Becton Dickinson (BDX) in the second quarter. The sec filing shows Berkshire Hathaway purchased.1.20 million shares in Becton Dickinson (BDX). Becton Dickinson is a dividend aristocrat, which has raised distributions for 36 years in a row.
Berkshire added 4.4 million shares to its position in health care giant Johnson & Johnson (JNJ). This is the second consecutive addition to its holdings there. Johnson and Johnson (JNJ) is another dividend aristocrat, which has rewarded shareholders with 47 years of consecutive dividend increases. Check my analysis of the stock.
Those recent moves by Buffett reiterate my convictions that he is a closet dividend investor. Most companies that have managed to increase their dividend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are ones that have wide moats as well as excellen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place. Having these qualities leads to rising earnings which tend to support a steady pace of increase in dividends.
Berkshire eliminated its position in utility company Constellation Energy (CEG). This wasn’t a surprising move since Buffett’s company had already disclosed this sale in a June 1 filing.
Berkshire Hathaway disclosed lowered stakes in Carmax (KMX), ConocoPhillips (COP), Eaton Corporation (ETN), Home Depot (HD), United Health Group (UNH) when comparing June 30 to March 31 filings.
In a July 22 filing Berkshire Disclosed it had also cut its stake in the credit rating company Moody’s (MCO) by 16%.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Berkshire Hathaway has been allocating funds to preferred stocks with at very good prices. The company has invested billions in preferred shares of companies like Goldman Sachs (GS), General Electric (GE), Tiffany’s (TIF), Harley Davidson (HOG) and Dow Chemical (DOW). Some of these deals deliver not only solid yields in the low double digits, but also give warrants which could provide solid capital gains if these stocks recover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What this filing does not show however is the fact that Buffett’s conglomerate “goofed on derivatives”. While there may be more buzz than actual news and the SEC issues have been resolved, it is interesting how Buffett talks one thing but then does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he preaches. He’s always held a view against derivatives, yet his company has always engaged in options selling, futures and insurance derivatives.
One of his riskiest trades is the selling of puts on four major world stock indices, which expire somewhere between 2018 and 2028. Berkshire assumed over $37.50 billion in potential li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and has already lost $8 billion on them at the end June 2009. If world stock markets resemble the Japanese stock market of the second “lost decade”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rising sun, then Berkshire would be on the hook for almost half the $37 billion in assumed liabilities.
Does is pay to follow Buffett’s moves? The answer is yes it does.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a portfolio that mimicked Buffet’s stock investments would have outperformed S&P 500 by 14.6% annually between 1976 and 2006. Here’s a list of Berkshire Hathaway’s portfolio holdings as of June 30, 2009: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第一名賺大錢,第二名有點錢賺
From: weyzhiro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7:23 PM
DEAR 大汗 桑:
想請教你全家便利超商對你而言是好的投資標的嗎?
From: 大汗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11:22 PM
Q:想請教你全家便利超商對你而言是好的投資標的嗎?
A:是的。
全家工作人員的服務,在某些方面比統一好。
(曾經得過服務業服務態度第一名)
但論投資信心就絕對比不上統一超商。
郭台銘講過:「一個成熟的產業裡面,
第一名賺大錢,第二名有點錢賺,
第三名損益兩平,四五以後就等著被購併」..........
我觀察好像在超商業界也是如此。
唯一還在不斷展店、沒有萎縮的,
就只有統一和全家而已。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7:23 PM
DEAR 大汗 桑:
想請教你全家便利超商對你而言是好的投資標的嗎?
From: 大汗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11:22 PM
Q:想請教你全家便利超商對你而言是好的投資標的嗎?
A:是的。
全家工作人員的服務,在某些方面比統一好。
(曾經得過服務業服務態度第一名)
但論投資信心就絕對比不上統一超商。
郭台銘講過:「一個成熟的產業裡面,
第一名賺大錢,第二名有點錢賺,
第三名損益兩平,四五以後就等著被購併」..........
我觀察好像在超商業界也是如此。
唯一還在不斷展店、沒有萎縮的,
就只有統一和全家而已。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拼得過統一超嗎 ?
From: 大汗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12:46 AM
Q:我很好奇,如果現在7-11把授權拿回去,
在台灣自己開店,
拼得過統一嗎 ?
Ans:我覺得絕對拼不過,何況現在也拿不回去了。
我研究統一超商很久了,這你就問對人了。
如果說台股裡面,有哪一家公司,可以讓我推薦,
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抵押上去投資,
那就是統一超商。
畢竟他的通路優勢(全台4808家店),
所有精華地段都被佔領,
連離島高山也不能倖免,
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介入的空間了。
不管是7-11的母公司
(美國南方公司..後來被日商伊藤洋華堂收購),
或者任何一個日系廠商(Lawson,ampm, FamilyMart),
要自己新開店來抗衡,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基本上他已經「壟斷」了。
日本7-Eleven遲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完成全日本展店,
仍有多達10個縣沒有任何一間店[4]。
Lawson則很早就達成全日本47都道府縣完全制霸的目標。
但就利潤而言,日本7-11的作法比Lawson正確
(我記得以前的 e-mail我有講過原因,書上都有寫,
可惜版主不推薦看那本書)。
不論如何,台灣7-11比日本7-11在自己的本土市場
更佔有大大的優勢無庸置疑。
並且以開店密度而言,台灣7-11為世界第一。
我實在不覺得有任何企業可以撼動他的地位。
另外,雙方所簽的契約,並非單純原廠與代理商之契約。
一般來說,零售業者與母公司所簽之契約為授權,
並非代理,且幾乎都是50年,99年,或永久。
永久?有人不相信?
台灣7-11於2000年4月20日與美國7-Eleven簽訂
永久的授權契約。How about that ?
因為我對高科技產品代理這種東西,實在自認不懂。
「代理權多長?競爭對手為何?本產業相對穩定否?
是否受景氣循環影響?」
這些我自認不是專家,就讓這領域的專家去賺錢吧,
我放棄。
同學中一定有人懂,也歡迎把資料提供出來,
只要能回答上述四個問題,或許我也會改變主意。
但統一超商我幾乎天天光顧,業務內容連小孩子都知道,
只要花一分鐘,就可以對12歲小孩說明統一超商的業務
(Peter Lynch說,如果你不能對一個12歲小孩用蠟筆畫畫,
說明一間公司的業務,並且讓他聽懂,最好不要投資)。
他所享有的優勢又清楚明白
(永久授權、店數最多、密度最高),
對任何一個理性的人而言,
都不會否認他在台灣的壟斷地位。
最後,照例,同學會問,
「大汗你研究統一超商很久了,號稱達人,
那你持股多少、多久,報酬率如何?」
很遺憾的,我要承認,
自從2003年SARS當時我錯過買進的機會後,
就一直空等到現在,實在是慚愧啊。
那時想必我也被隔離腦袋不甚清楚 (學老巴硬凹...),
到現在還是後悔不已。
我奶奶比我更有眼光,他可是有7-11的股票耶
(雖然我覺得當時的價格太貴)。
同時也證明,對7-11的業務內容,
對八十幾歲的人並不難了解。
註:
2005年9月1日,伊藤洋華堂成立新控股公司「7&I控股」,統一管理伊藤洋華堂、7-Eleven INC.
及在日本的7-Eleven,並於2005年11月9日正式完成收購7-Eleven INC.的全部股權[2],正式的將這家美國公司完全的子公司化,同時也正式自證券市場下市。
---------------------------
我的資料全部有所本,可以看一下wikipedia的敘述(紅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5%B1%E4%B8%80%E8%B6%85%E5%95%86%E8%82%A1%E4%BB%BD%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統一超商
前身為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78年,1979年開始經營便利商店,當時名稱為統一超級商店,同年與美國南方公司簽約合作,1980年第一家「7-Eleven長安門市」開幕,但隨即陷入虧損年年的窘境,1982年因不堪虧損,統一企業以一股統一企業股票換兩股統一超級商店股票的方式,全額收購股份,將統一超商併入統一企業改稱「超商事業部」,1983年為重新整頓,關閉30家門市,1986年開設第一百家門市,同年轉虧為盈,並重新獨立為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其後逐漸在國內的通路競賽中嶄露頭角,贏得台灣零售業第一的地位,並於2000年4月20日與美國7-Eleven簽訂永久的授權契約。1995年突破一千家,1999年突破2000家,現有店數已經有4808家。1995年進入宜蘭,1996年進入花東地區,完成台灣本島全部展店目標,1999年跨海至離島展店,目前已陸續在澎湖、金門、馬祖、小琉球、綠島等離島展店。
統一超商經營20多年來陸續成立了捷盟行銷、統奕包裝、樂清服務、統一生活事業、統一型錄、統一星巴克、統一資訊、首阜企業管理顧問、大智通文化行銷、統昶行銷、統一武藏野、統一多拿滋、台灣無印良品與統一速達、統正開發(夢時代購物中心)、統一百華(阪急百貨)等等數十家公司,已有多家已經進入台灣服務業500大之林,2000年開始跨足國際經營的上海星巴克與菲律賓7-ELEVEn,2004年也跨足大陸零售市場。近年來更整合統一集團下所有流通相關企業,成立統一流通次集團(PCSC),目前整個次集團各業種總店數超過5100家。
2008年5月29日,台灣統一超商獲得上海7-Eleven特許經營權,2009年4月30日位於上海徐匯區、盧灣區、浦東區的4家門市同時開幕 台灣統一集團投資1億元,成立統一超商(上海)便利公司
高密度展店
至2008年11月30日為止,台灣各地區共設有4,790家7-Eleven門市,在門市總數上僅次於美國、日本與泰國。但在土地平均分店密度方面,台灣每8.5平方公里(km2)就有一家門市;相對的美國國土面積9,631,418 km2有5,340家7-Eleven門市,平均密度為每1,803 km2一家門市;日本國土面積377,835 km2有11,069家門市,平均密度為每34 km2一家門市。因此,台灣以每8.5 km2就有一家門市的平均密度,遙遙領先在美日之前,在排行上僅次於香港的每1.7 km2一家門市之密度居世界第二。但在人口平均分店密度方面,台灣則以每4,800人一家分店的平均密度居世界之冠,並領先於香港的每10,400人一家分店之平均密度。
---------------
最後
我衷心希望同學間的討論,
能夠提出理性和科學的證據,
並且自我驗證說法正確與否。
我的email在發表前都會再三確認所引用資料的正確性,
以免砸了我的招牌
(但我發現我以前的email還是有寫錯的地方)。
這個園地有賴大家的灌溉,
畢竟我也從各位同學的email中學到很多知識。
我知識淺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懂。
我也從不在email當中公開批評任何一位同學,
即使我認為他的主張並不正確。
因為我不敢保證我每次都判斷正確,
老巴也會失手,判斷錯誤是正常的,
只是他非常勇於承認錯誤。
此email forum是免費的,相當難得,
希望大家能夠維持良好氣氛,
只針對投資發言,不針對個人發言。
以科學態度回答問題,而非以情緒回應。
上文(7-11)中若有錯誤,也請不吝指證。我也可以多學些東西。
敬祝各位
投資順利、身體健康!!
大汗 敬上
我跟王保保沒關係~我又不是維吾爾族人~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5:39 AM
我們都在等統一超股價便宜時
From: 世界百富
Sent: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10:14 AM
我也在等它的便宜價出現,
但也等了好多年 ,還是沒下手買進任何一張 ,汗顏。
除了大汗講的那種分析,很有數據資料證明外,
我最看好的是它收現金,然後可以放帳的作業,
至少不會有資金一時週轉上的問題 ,
哇,愈討論也愈覺得錯失買進的時機啦 .... 嗚 .....
我目前出差上海,
問當地人 ,目前全家在上海的展店數,
比 7-11 多 ( 也許我待的區域關係 ) ,
反正由台灣目前成功的模式來看,
要讓 SH or China 都展店,似乎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但也代表利潤也是不少的 .......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12:46 AM
Q:我很好奇,如果現在7-11把授權拿回去,
在台灣自己開店,
拼得過統一嗎 ?
Ans:我覺得絕對拼不過,何況現在也拿不回去了。
我研究統一超商很久了,這你就問對人了。
如果說台股裡面,有哪一家公司,可以讓我推薦,
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抵押上去投資,
那就是統一超商。
畢竟他的通路優勢(全台4808家店),
所有精華地段都被佔領,
連離島高山也不能倖免,
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介入的空間了。
不管是7-11的母公司
(美國南方公司..後來被日商伊藤洋華堂收購),
或者任何一個日系廠商(Lawson,ampm, FamilyMart),
要自己新開店來抗衡,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基本上他已經「壟斷」了。
日本7-Eleven遲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完成全日本展店,
仍有多達10個縣沒有任何一間店[4]。
Lawson則很早就達成全日本47都道府縣完全制霸的目標。
但就利潤而言,日本7-11的作法比Lawson正確
(我記得以前的 e-mail我有講過原因,書上都有寫,
可惜版主不推薦看那本書)。
不論如何,台灣7-11比日本7-11在自己的本土市場
更佔有大大的優勢無庸置疑。
並且以開店密度而言,台灣7-11為世界第一。
我實在不覺得有任何企業可以撼動他的地位。
另外,雙方所簽的契約,並非單純原廠與代理商之契約。
一般來說,零售業者與母公司所簽之契約為授權,
並非代理,且幾乎都是50年,99年,或永久。
永久?有人不相信?
台灣7-11於2000年4月20日與美國7-Eleven簽訂
永久的授權契約。How about that ?
因為我對高科技產品代理這種東西,實在自認不懂。
「代理權多長?競爭對手為何?本產業相對穩定否?
是否受景氣循環影響?」
這些我自認不是專家,就讓這領域的專家去賺錢吧,
我放棄。
同學中一定有人懂,也歡迎把資料提供出來,
只要能回答上述四個問題,或許我也會改變主意。
但統一超商我幾乎天天光顧,業務內容連小孩子都知道,
只要花一分鐘,就可以對12歲小孩說明統一超商的業務
(Peter Lynch說,如果你不能對一個12歲小孩用蠟筆畫畫,
說明一間公司的業務,並且讓他聽懂,最好不要投資)。
他所享有的優勢又清楚明白
(永久授權、店數最多、密度最高),
對任何一個理性的人而言,
都不會否認他在台灣的壟斷地位。
最後,照例,同學會問,
「大汗你研究統一超商很久了,號稱達人,
那你持股多少、多久,報酬率如何?」
很遺憾的,我要承認,
自從2003年SARS當時我錯過買進的機會後,
就一直空等到現在,實在是慚愧啊。
那時想必我也被隔離腦袋不甚清楚 (學老巴硬凹...),
到現在還是後悔不已。
我奶奶比我更有眼光,他可是有7-11的股票耶
(雖然我覺得當時的價格太貴)。
同時也證明,對7-11的業務內容,
對八十幾歲的人並不難了解。
註:
2005年9月1日,伊藤洋華堂成立新控股公司「7&I控股」,統一管理伊藤洋華堂、7-Eleven INC.
及在日本的7-Eleven,並於2005年11月9日正式完成收購7-Eleven INC.的全部股權[2],正式的將這家美國公司完全的子公司化,同時也正式自證券市場下市。
---------------------------
我的資料全部有所本,可以看一下wikipedia的敘述(紅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5%B1%E4%B8%80%E8%B6%85%E5%95%86%E8%82%A1%E4%BB%BD%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統一超商
前身為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78年,1979年開始經營便利商店,當時名稱為統一超級商店,同年與美國南方公司簽約合作,1980年第一家「7-Eleven長安門市」開幕,但隨即陷入虧損年年的窘境,1982年因不堪虧損,統一企業以一股統一企業股票換兩股統一超級商店股票的方式,全額收購股份,將統一超商併入統一企業改稱「超商事業部」,1983年為重新整頓,關閉30家門市,1986年開設第一百家門市,同年轉虧為盈,並重新獨立為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其後逐漸在國內的通路競賽中嶄露頭角,贏得台灣零售業第一的地位,並於2000年4月20日與美國7-Eleven簽訂永久的授權契約。1995年突破一千家,1999年突破2000家,現有店數已經有4808家。1995年進入宜蘭,1996年進入花東地區,完成台灣本島全部展店目標,1999年跨海至離島展店,目前已陸續在澎湖、金門、馬祖、小琉球、綠島等離島展店。
統一超商經營20多年來陸續成立了捷盟行銷、統奕包裝、樂清服務、統一生活事業、統一型錄、統一星巴克、統一資訊、首阜企業管理顧問、大智通文化行銷、統昶行銷、統一武藏野、統一多拿滋、台灣無印良品與統一速達、統正開發(夢時代購物中心)、統一百華(阪急百貨)等等數十家公司,已有多家已經進入台灣服務業500大之林,2000年開始跨足國際經營的上海星巴克與菲律賓7-ELEVEn,2004年也跨足大陸零售市場。近年來更整合統一集團下所有流通相關企業,成立統一流通次集團(PCSC),目前整個次集團各業種總店數超過5100家。
2008年5月29日,台灣統一超商獲得上海7-Eleven特許經營權,2009年4月30日位於上海徐匯區、盧灣區、浦東區的4家門市同時開幕 台灣統一集團投資1億元,成立統一超商(上海)便利公司
高密度展店
至2008年11月30日為止,台灣各地區共設有4,790家7-Eleven門市,在門市總數上僅次於美國、日本與泰國。但在土地平均分店密度方面,台灣每8.5平方公里(km2)就有一家門市;相對的美國國土面積9,631,418 km2有5,340家7-Eleven門市,平均密度為每1,803 km2一家門市;日本國土面積377,835 km2有11,069家門市,平均密度為每34 km2一家門市。因此,台灣以每8.5 km2就有一家門市的平均密度,遙遙領先在美日之前,在排行上僅次於香港的每1.7 km2一家門市之密度居世界第二。但在人口平均分店密度方面,台灣則以每4,800人一家分店的平均密度居世界之冠,並領先於香港的每10,400人一家分店之平均密度。
---------------
最後
我衷心希望同學間的討論,
能夠提出理性和科學的證據,
並且自我驗證說法正確與否。
我的email在發表前都會再三確認所引用資料的正確性,
以免砸了我的招牌
(但我發現我以前的email還是有寫錯的地方)。
這個園地有賴大家的灌溉,
畢竟我也從各位同學的email中學到很多知識。
我知識淺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懂。
我也從不在email當中公開批評任何一位同學,
即使我認為他的主張並不正確。
因為我不敢保證我每次都判斷正確,
老巴也會失手,判斷錯誤是正常的,
只是他非常勇於承認錯誤。
此email forum是免費的,相當難得,
希望大家能夠維持良好氣氛,
只針對投資發言,不針對個人發言。
以科學態度回答問題,而非以情緒回應。
上文(7-11)中若有錯誤,也請不吝指證。我也可以多學些東西。
敬祝各位
投資順利、身體健康!!
大汗 敬上
我跟王保保沒關係~我又不是維吾爾族人~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August 14, 2009 5:39 AM
我們都在等統一超股價便宜時
From: 世界百富
Sent: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10:14 AM
我也在等它的便宜價出現,
但也等了好多年 ,還是沒下手買進任何一張 ,汗顏。
除了大汗講的那種分析,很有數據資料證明外,
我最看好的是它收現金,然後可以放帳的作業,
至少不會有資金一時週轉上的問題 ,
哇,愈討論也愈覺得錯失買進的時機啦 .... 嗚 .....
我目前出差上海,
問當地人 ,目前全家在上海的展店數,
比 7-11 多 ( 也許我待的區域關係 ) ,
反正由台灣目前成功的模式來看,
要讓 SH or China 都展店,似乎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但也代表利潤也是不少的 .......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華立
From: weyzhiro
Sent: Monday, August 10, 2009 6:26 PM
華立企業是國內的高科技材料代理商,
代理美國、日本最先進的材料,
供應商包括奇異GE、住友集團、JSR、日本製鋼,
而客戶從台積電到鴻海等等。
其業務就是幫國內科技廠商代理購買上游基本原料。
其代理購買的產品有些我都不懂,
只知道那些是科技廠商製程必需要用到的上游原料。
不懂那些科技材料沒關西,
只要知道華立是通路商、代理的科技材料是必需品就好了,
其代理供應商和高科技客戶雖然會變,
但華立多角化極強,
單一客戶佔營收都會控制在10%以內,
當下游客戶需要更新的先進上游原料時,
或是有新興科技成立時,
華立就會通知其上游材料供應商而後研發新材料,
上游供應商需要華立提供蒐集最新資訊而後研發新材料獲利,
下游客戶需要華立把最新資訊提供給最適合開發此新材料的上游供應商而後研發新科技產品,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
其業務是經久不變,10 年後其業務還是會存在。
華立很像巴菲特旗下的TTI Inc.。
From: Tequila
Sent: Tuesday, August 11, 2009 12:09 AM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做的是代理生意」,
個人認為此商業模式變數極大
代理生意不外乎有幾個強項:
業務強項、通路強項、語言強項、或者是關係強項...等
也就是說,
一定要有哪個地方非常厲害,才能不斷拿到代理權
風險如下:
1. 代理生意好做,只要拿到大廠的代理權,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道理其他代理商也懂,
會不斷提出更優渥的條件爭取代理權,
在競爭之下利潤就會降低。
2. 下游買代理商的貨,大部分是因為貨好的關係,
不完全是因為代理商的關係;
換個代理商生意一樣可以做,上游不用買你的帳
3. 如果代理的東西利潤好,上游也會眼紅,
等代理合約到期就會想收回來自己做;
若代理商想繼續代理,就必須把利潤吐出來
4. 每一項新產品或新科技,都是單獨的代理權。
GE讓代理商代理工程塑膠粒,
不見得會讓同一代理商也代理添加劑;
上游也怕被代理商綁死。
5. 若是上游覺得代理商賣的不好,
一樣會想把代理權拿回來做。
6. 代理權也不一定只授權一家,
同一產品有可能授權給多家代理。
簡單說,代理商跟上游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唯一的保障就只有代理合約,
合約到期就會很頭大,要搶代理的生意的人爆多。
所以代理商也會留一手,也要防上游自己跳下來做。
以前三陽代理本田的車,應該還算賣的不錯,
不知為何本田最終還是把代理權收回來做。
三陽就改代理現代的車,
因為之前本田的車主名單他都握在手上,
馬上就可以改推韓國車。
像奧迪就是覺得代理商的車子賣的不好,
所以也結束代理權,自己設分公司。
統一超的例子也很明顯,
統一超在台灣非常成功,
唯一怕的就是7-11這個品牌被取消授權,
所以原本有自有品牌「統一麵包」,後來又入股「萊爾富」,
都是為了防止萬一的情況,
到時換個招牌可以馬上繼續營業。
另外統一超在進軍大陸市場時,
7-11這個牌子也爭取很久,因為上游想自己做大陸市場,
後來也是有條件地在大陸使用7-11的品牌,
可以想像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取得7-11的大陸品牌使用權。
也許華立有特別的高招可以避開這些風險,
例如同時代理不同廠家的不同產品,
以避免代理權有變數時所損失的生意,
但是我並不清楚。也許有其他同學知道。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8:02 AM
我很好奇,如果現在7-11把授權拿回去,
在台灣自己開店,
拼得過統一嗎 ?
原廠要把授權拿回去,談何容易,
究竟客戶掌握在誰手上 ?
自己開店的經濟規模又要多大 ?
乖乖在超商也賣得很好,
為何不會眼紅,自己去開專賣店 ?
這番討論,
華立的競爭力在哪裡 ? 風險又如何 ?
正如我剛講過的,
「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外人,即便是產業分析師,很難探就其真正原因。」
所以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華立的產品夠分散,亦即多角化能力強
即便幾樣代理權被收回,
如同代工廠被抽單,
影響也不致太大
再看它的營收,也隨著電子業景氣的回升而好轉
由1月的5.85億元上升到7月的11.5億
顯見營運狀況正常
參閱:不必探就好公司的成因,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Sent: Monday, August 10, 2009 6:26 PM
華立企業是國內的高科技材料代理商,
代理美國、日本最先進的材料,
供應商包括奇異GE、住友集團、JSR、日本製鋼,
而客戶從台積電到鴻海等等。
其業務就是幫國內科技廠商代理購買上游基本原料。
其代理購買的產品有些我都不懂,
只知道那些是科技廠商製程必需要用到的上游原料。
不懂那些科技材料沒關西,
只要知道華立是通路商、代理的科技材料是必需品就好了,
其代理供應商和高科技客戶雖然會變,
但華立多角化極強,
單一客戶佔營收都會控制在10%以內,
當下游客戶需要更新的先進上游原料時,
或是有新興科技成立時,
華立就會通知其上游材料供應商而後研發新材料,
上游供應商需要華立提供蒐集最新資訊而後研發新材料獲利,
下游客戶需要華立把最新資訊提供給最適合開發此新材料的上游供應商而後研發新科技產品,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
其業務是經久不變,10 年後其業務還是會存在。
華立很像巴菲特旗下的TTI Inc.。
From: Tequila
Sent: Tuesday, August 11, 2009 12:09 AM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做的是代理生意」,
個人認為此商業模式變數極大
代理生意不外乎有幾個強項:
業務強項、通路強項、語言強項、或者是關係強項...等
也就是說,
一定要有哪個地方非常厲害,才能不斷拿到代理權
風險如下:
1. 代理生意好做,只要拿到大廠的代理權,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道理其他代理商也懂,
會不斷提出更優渥的條件爭取代理權,
在競爭之下利潤就會降低。
2. 下游買代理商的貨,大部分是因為貨好的關係,
不完全是因為代理商的關係;
換個代理商生意一樣可以做,上游不用買你的帳
3. 如果代理的東西利潤好,上游也會眼紅,
等代理合約到期就會想收回來自己做;
若代理商想繼續代理,就必須把利潤吐出來
4. 每一項新產品或新科技,都是單獨的代理權。
GE讓代理商代理工程塑膠粒,
不見得會讓同一代理商也代理添加劑;
上游也怕被代理商綁死。
5. 若是上游覺得代理商賣的不好,
一樣會想把代理權拿回來做。
6. 代理權也不一定只授權一家,
同一產品有可能授權給多家代理。
簡單說,代理商跟上游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唯一的保障就只有代理合約,
合約到期就會很頭大,要搶代理的生意的人爆多。
所以代理商也會留一手,也要防上游自己跳下來做。
以前三陽代理本田的車,應該還算賣的不錯,
不知為何本田最終還是把代理權收回來做。
三陽就改代理現代的車,
因為之前本田的車主名單他都握在手上,
馬上就可以改推韓國車。
像奧迪就是覺得代理商的車子賣的不好,
所以也結束代理權,自己設分公司。
統一超的例子也很明顯,
統一超在台灣非常成功,
唯一怕的就是7-11這個品牌被取消授權,
所以原本有自有品牌「統一麵包」,後來又入股「萊爾富」,
都是為了防止萬一的情況,
到時換個招牌可以馬上繼續營業。
另外統一超在進軍大陸市場時,
7-11這個牌子也爭取很久,因為上游想自己做大陸市場,
後來也是有條件地在大陸使用7-11的品牌,
可以想像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取得7-11的大陸品牌使用權。
也許華立有特別的高招可以避開這些風險,
例如同時代理不同廠家的不同產品,
以避免代理權有變數時所損失的生意,
但是我並不清楚。也許有其他同學知道。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8:02 AM
我很好奇,如果現在7-11把授權拿回去,
在台灣自己開店,
拼得過統一嗎 ?
原廠要把授權拿回去,談何容易,
究竟客戶掌握在誰手上 ?
自己開店的經濟規模又要多大 ?
乖乖在超商也賣得很好,
為何不會眼紅,自己去開專賣店 ?
這番討論,
華立的競爭力在哪裡 ? 風險又如何 ?
正如我剛講過的,
「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外人,即便是產業分析師,很難探就其真正原因。」
所以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華立的產品夠分散,亦即多角化能力強
即便幾樣代理權被收回,
如同代工廠被抽單,
影響也不致太大
再看它的營收,也隨著電子業景氣的回升而好轉
由1月的5.85億元上升到7月的11.5億
顯見營運狀況正常
參閱:不必探就好公司的成因,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中國股票面額與配息
From: cash0616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8:19 PM
A股每股面值一股人民幣一元
另外:配息問題,大陸習慣以10股配X元的說法,
所以每股股息 = X / 10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8:19 PM
A股每股面值一股人民幣一元
另外:配息問題,大陸習慣以10股配X元的說法,
所以每股股息 = X / 10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會算了,再來討論
From: taifoong
Sent: Saturday, August 08, 2009 10:19 AM
對不起,我要暫時停筆了,
老實說我打字很慢,
最近打這些文字讓我工作有點受影響。
也犧牲了陪小孩的時間。
至於berkshire的內在價值,說真的我並沒有試過,
但當去年我發現老巴計算內在價值時
把investments 和 earnings 分開來時,
似乎讓我露出一些曙光,
因為誠如你所說,投資也會有價值,
而FCF把投資列為內在價值的減項,的確值得商榷,
現在分開來,應該就不是減項了。
讓我試試看可不可以算出來,
算出來再跟大家報告。
我不想做讓大家討厭的人,
提出許多和你不同的想法,
是我念了年報的結果,
這些想法也許不是巴菲特班的主流想法,
但很值得各位思考。
我很佩服你的雅量
讓這些不同的聲音一直出現,
希望這能繼續。
我還是認為你對現金流量的想法有許多不符事實,
下次你再談現金流量時,我想我又會忍不住跳出來反駁。
我會試算看看berkshire的內在價值,先暫時停筆了。
From: mikeon
Date: 2009/8/9 21:26
如我所料,你不會算波克夏的內在價值
請會算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Sent: Saturday, August 08, 2009 10:19 AM
對不起,我要暫時停筆了,
老實說我打字很慢,
最近打這些文字讓我工作有點受影響。
也犧牲了陪小孩的時間。
至於berkshire的內在價值,說真的我並沒有試過,
但當去年我發現老巴計算內在價值時
把investments 和 earnings 分開來時,
似乎讓我露出一些曙光,
因為誠如你所說,投資也會有價值,
而FCF把投資列為內在價值的減項,的確值得商榷,
現在分開來,應該就不是減項了。
讓我試試看可不可以算出來,
算出來再跟大家報告。
我不想做讓大家討厭的人,
提出許多和你不同的想法,
是我念了年報的結果,
這些想法也許不是巴菲特班的主流想法,
但很值得各位思考。
我很佩服你的雅量
讓這些不同的聲音一直出現,
希望這能繼續。
我還是認為你對現金流量的想法有許多不符事實,
下次你再談現金流量時,我想我又會忍不住跳出來反駁。
我會試算看看berkshire的內在價值,先暫時停筆了。
From: mikeon
Date: 2009/8/9 21:26
如我所料,你不會算波克夏的內在價值
請會算了,再來討論這個議題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真的被電到,眼光突然看遠了
From: 張哲銘
Sent: Friday, August 07, 2009 11:12 AM
老師您好:
我是2009/8/2 台中班 學員
上完第一次課程回來的感想,在此向您報告:
1--真的有被電到,如果早一點上課就好了了 !
2- 沒收到"港股"盈再表
3--回來之後,看第四台老師的解盤,
和市面上所謂大師級的說法
都覺得只是短線操作,談不上投資。
真的自己眼光突然看遠了
4--目前在看老師的第一本鉅作。
5--本週日台中班如期開課嗎 ?
6--這本書可以買來研讀嗎 ?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作者:巴菲特、 康寧漢
原文作者:Warren Buffett、 Laurence A. Cunningham
譯者:張淑芳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0日
From: mikeon
Date: 2009/8/7 12:51
本周日台中班照常上課
請直接看年報
Sent: Friday, August 07, 2009 11:12 AM
老師您好:
我是2009/8/2 台中班 學員
上完第一次課程回來的感想,在此向您報告:
1--真的有被電到,如果早一點上課就好了了 !
2- 沒收到"港股"盈再表
3--回來之後,看第四台老師的解盤,
和市面上所謂大師級的說法
都覺得只是短線操作,談不上投資。
真的自己眼光突然看遠了
4--目前在看老師的第一本鉅作。
5--本週日台中班如期開課嗎 ?
6--這本書可以買來研讀嗎 ?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作者:巴菲特、 康寧漢
原文作者:Warren Buffett、 Laurence A. Cunningham
譯者:張淑芳
出版社:財信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0日
From: mikeon
Date: 2009/8/7 12:51
本周日台中班照常上課
請直接看年報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不全然是市場先生決定的,還有ROE
From: ufong_su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9:22 AM
依照 taifoong 的講法,
賣出價大部分是市場先生決定的
那如何判斷市場先生的面向
在何時可以有買進的訊號 !!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9:30 AM
問得好 !
如果賣出價大部分是市場先生決定的
那就無所謂內在價值可言 ?
無論用股息或自由現金算出的價值都毫無意義
公司賺多賺少都沒用
這樣巴菲特學派或基本面的理論基礎將蕩然無存
賣出價當然不全然是市場先生決定的,還有ROE
賣出價 = EPS x 最終本益比
而 EPS又是ROE決定的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9:22 AM
依照 taifoong 的講法,
賣出價大部分是市場先生決定的
那如何判斷市場先生的面向
在何時可以有買進的訊號 !!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9:30 AM
問得好 !
如果賣出價大部分是市場先生決定的
那就無所謂內在價值可言 ?
無論用股息或自由現金算出的價值都毫無意義
公司賺多賺少都沒用
這樣巴菲特學派或基本面的理論基礎將蕩然無存
賣出價當然不全然是市場先生決定的,還有ROE
賣出價 = EPS x 最終本益比
而 EPS又是ROE決定的
不必探就好公司的成因,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7:03 AM
一家公司的成功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如成本低、管理有效率、技術能力高、…。
就像巴菲特班這幾年上課人數快速成長,原因是
1.我講課淺顯易懂
2.許多同學用這個方法賺到大錢
3.盈再表很好用
4.售後服務周到,勤於回答emails與電話叩應
5.我把公司的成本降得很低
……
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外人,即便是產業分析師,很難探就其真正原因。
不過,一家好公司必定會形於外在三方面,
即我所歸納的三項好學生特質,經久不變/高市占/多角化。
不必去研究一家好公司的成因,因為那是很複雜的。
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因為我們只是當股東,而非經營者。
只要指認出可以好很久的公司即可。
產品不變 → 高市占
產品會變 → 多角化
參閱:華立
能好很久的公司排除快速變遷的產業
只選A咖,不要B咖
Sent: Wednesday, August 05, 2009 7:03 AM
一家公司的成功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如成本低、管理有效率、技術能力高、…。
就像巴菲特班這幾年上課人數快速成長,原因是
1.我講課淺顯易懂
2.許多同學用這個方法賺到大錢
3.盈再表很好用
4.售後服務周到,勤於回答emails與電話叩應
5.我把公司的成本降得很低
……
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外人,即便是產業分析師,很難探就其真正原因。
不過,一家好公司必定會形於外在三方面,
即我所歸納的三項好學生特質,經久不變/高市占/多角化。
不必去研究一家好公司的成因,因為那是很複雜的。
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因為我們只是當股東,而非經營者。
只要指認出可以好很久的公司即可。
產品不變 → 高市占
產品會變 → 多角化
參閱:華立
能好很久的公司排除快速變遷的產業
只選A咖,不要B咖
真實盈餘 ?
From: mikeon
Sent: Monday, August 04, 2009 12:35 PM
會計考題:
2008年力晶大賠575億元,
現金+短投只少掉168億
請問它的「真實虧損」多少 ?
A. 575億元
B. 168億元
答:A
盈餘跟現金是不同的概念,
巴菲特講的「業主盈餘」=淨利+折舊攤提-資本支出,
其實是在講現金,類似自由現金
只是衪又扯了一句「真實盈餘」
這顯然是用詞不當,造成讀者誤會大矣 !!
一個公司的價值是看它能否賺到很多錢,
檢查現金則是為了看周轉靈不靈,
不要因跑太快而翻車 。
兩者的意義不同,不要搞混了 !
Sent: Monday, August 04, 2009 12:35 PM
會計考題:
2008年力晶大賠575億元,
現金+短投只少掉168億
請問它的「真實虧損」多少 ?
A. 575億元
B. 168億元
答:A
盈餘跟現金是不同的概念,
巴菲特講的「業主盈餘」=淨利+折舊攤提-資本支出,
其實是在講現金,類似自由現金
只是衪又扯了一句「真實盈餘」
這顯然是用詞不當,造成讀者誤會大矣 !!
一個公司的價值是看它能否賺到很多錢,
檢查現金則是為了看周轉靈不靈,
不要因跑太快而翻車 。
兩者的意義不同,不要搞混了 !
自由現金流量長期不足又何妨
From: mikeon
Sent: Monday, August 04, 2009 12:32 PM
有人說,自由現金流量要看長期
一家長期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公司是沒有價值的
真是這樣嗎 ?
來,就來看長期,100年夠長了吧 !
一家公司每年賺10萬元,然後去買了12萬元的股票,
自由現金流量不足2萬元,所以負債2萬元
資(12萬長投)=債(2萬)+值(10萬)
年年皆不足2萬元,100年後變成如何 ?
資(1,200萬長投)=債(200萬)+值(1,000萬)
這家公司會倒嗎 ? 答: 不會,
負債比才17% (=200/1,200)
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只表示負債會增加,
哪一家公司沒負債 ?
Sent: Monday, August 04, 2009 12:32 PM
有人說,自由現金流量要看長期
一家長期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公司是沒有價值的
真是這樣嗎 ?
來,就來看長期,100年夠長了吧 !
一家公司每年賺10萬元,然後去買了12萬元的股票,
自由現金流量不足2萬元,所以負債2萬元
資(12萬長投)=債(2萬)+值(10萬)
年年皆不足2萬元,100年後變成如何 ?
資(1,200萬長投)=債(200萬)+值(1,000萬)
這家公司會倒嗎 ? 答: 不會,
負債比才17% (=200/1,200)
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只表示負債會增加,
哪一家公司沒負債 ?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合併報表的自由現金流量
From: mikeon
Sent: Monday, August 03, 2009 1:28 PM
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有同學辯稱是因為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的資本支出太高
導致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變負的
所以他說不能看合併報表,要改看母公司報表
可是母公司報表的自由現流量將更不足
假設母公司的資產100元全投資在一家子公司上,
持股100%
母:資產(100長投)
子公司是一家資本密集的公司,
80元機器,20元營運資金
子:資產(20現金+80固資)
合併:資產(20現金+80固資)
合併報表的固資只有80元,
可是母公司的長投卻是100元
可知改看母公司報表的自由現金流量將更不足
事實上,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變負的,
也不是因為子公司的資本支出太高
而是老巴趁去年股價大跌時大力加碼
同學又辯稱,算波克夏的價值應該把它拆成4大部門或子公司價值的總合。
問題是,母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拆成子公司的總合就會變成正的嗎 ?
或是,我們可以買到剔除資本密集子公司後的波克夏股票 ?
Sent: Monday, August 03, 2009 1:28 PM
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有同學辯稱是因為子公司MidAmerican Energy的資本支出太高
導致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變負的
所以他說不能看合併報表,要改看母公司報表
可是母公司報表的自由現流量將更不足
假設母公司的資產100元全投資在一家子公司上,
持股100%
母:資產(100長投)
子公司是一家資本密集的公司,
80元機器,20元營運資金
子:資產(20現金+80固資)
合併:資產(20現金+80固資)
合併報表的固資只有80元,
可是母公司的長投卻是100元
可知改看母公司報表的自由現金流量將更不足
事實上,波克夏的自由現金流量變負的,
也不是因為子公司的資本支出太高
而是老巴趁去年股價大跌時大力加碼
同學又辯稱,算波克夏的價值應該把它拆成4大部門或子公司價值的總合。
問題是,母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是負的,
拆成子公司的總合就會變成正的嗎 ?
或是,我們可以買到剔除資本密集子公司後的波克夏股票 ?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波克夏、鴻海、聯強的自由現金流量常年都是負的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July 30, 2009 6:21 AM
波克夏2006-08連續3年的自由現金流量都是負的,
內在價值若是用自由現金去算,
難道它的價值是負的 ?
從表中還可看出,
2008年資本支出增加61.38億美元,不算最多
增加最多是投資,增加了207.27億美元,
是造成自由現金流量為負的主因,
老巴趁去年股價大跌時大力加碼。
資料來源:http://finance.yahoo.com/q/cf?s=BRK-A&annual
From: mikeon
發表於 2011-9-15 08:25
聯強就是一家常年盈再率超過100% (或自由現金流量為負),
而仍維持高ROE的公司
其實鴻海也是,
過去20年盈再率超過100%,而仍維持高ROE
鴻海在最快速成長的那 8 年,
自由現金流量總和是負的,
但是盈餘一再創新高,
1991年上市承銷價買,抱到2010年150元,
總共19年鴻海漲了221倍,年複利33%。
Sent: Thursday, July 30, 2009 6:21 AM
內在價值若是用自由現金去算,
難道它的價值是負的 ?
所以,內在價值的計算絕非用自由現金或現金流量。
2008年資本支出增加61.38億美元,不算最多
增加最多是投資,增加了207.27億美元,
是造成自由現金流量為負的主因,
老巴趁去年股價大跌時大力加碼。
資料來源:http://finance.yahoo.com/q/cf?s=BRK-A&annual
From: mikeon
發表於 2011-9-15 08:25
聯強就是一家常年盈再率超過100% (或自由現金流量為負),
而仍維持高ROE的公司
其實鴻海也是,
過去20年盈再率超過100%,而仍維持高ROE
鴻海在最快速成長的那 8 年,
自由現金流量總和是負的,
但是盈餘一再創新高,
1991年上市承銷價買,抱到2010年150元,
總共19年鴻海漲了221倍,年複利33%。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不是指自由現金或現金流量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0:58 AM
假設公司有現金100元,
後來發生倒閉,股價變成 0,
股東一無所有
如果在倒閉前先把100元配息出來,
即便後來股價變成 0,
股東仍保有100元
這意思是說,
股息折現公式中的股息,或內在價值的計算,
是指配出來的股息
而非自由現金或現金流量
From: 陳彥青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2:47 PM
你真是我遇過最聰明的人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03 PM
Subject: 你真是我遇過最聰明的人
因為我從最基本的觀念去想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0:58 AM
假設公司有現金100元,
後來發生倒閉,股價變成 0,
股東一無所有
如果在倒閉前先把100元配息出來,
即便後來股價變成 0,
股東仍保有100元
這意思是說,
股息折現公式中的股息,或內在價值的計算,
是指配出來的股息
而非自由現金或現金流量
From: 陳彥青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2:47 PM
你真是我遇過最聰明的人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July 29, 2009 1:03 PM
Subject: 你真是我遇過最聰明的人
因為我從最基本的觀念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