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別讓李嘉誠跑了

mikeon88 發表於 2015-9-7 17:11  
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產把握精準時機
http://cn.wsj.com/big5/20150907/biz105751.asp

2015年 09月 07日 10:54
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產把握精準時機

隨著圍繞中國經濟放緩、股價下跌以及人民幣突然貶值的擔憂拖累全球市場下挫,李嘉誠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舉動看起來非常有先見之明。

在全球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波動之際,香港富商李嘉誠(Li Ka-shing)卻並無太多驚慌失措的理由:他一直在不動聲色地加速行動,降低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依賴。

李嘉誠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而成為亞洲富豪,并因此被香港人稱為“超人”,他自2011年以來就不斷削減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投資組合。他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產。香港是中國內地的國際貿易和融資通道。

這位87歲的大亨讓麾下兩個主要企業集團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 Ltd.)和長江實業(Cheung Kong Holdings Ltd.)將重心轉向歐洲。過去18個月他投資了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意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併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過去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甚至在李嘉誠大舉收購歐洲資產之前,2012年歐洲就超過了大中華(雖然幅度較小),成為和記黃埔營業利潤中貢獻最大的地區。去年,歐洲佔和記黃埔總營業利潤的比例達到42%,大中華地區則降至30%。

三位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產的部分原因是,他認為他可以在歐洲獲得比中國更多的利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洲一直被視為經濟增長緩慢的集合體,而到目前為止,中國還因為其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吸引眾多投資者。李嘉誠這一觀點可能表明,投資者從中國經濟繁榮期輕鬆獲得高回報的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公司管理人士曾表示,歐洲投資機會的大小和規模都要超過香港,目前在香港可供李嘉誠投資的機會已所剩無幾。

現在,隨著圍繞中國經濟放緩、股價下跌以及人民幣突然貶值的擔憂拖累全球市場下挫,李嘉誠的舉動看起來非常有先見之明,更加鞏固了他在投資者心目中先知的地位。不過,公司內部人士以及研究李嘉誠的學者稱,歐元的疲軟使得能夠提供穩定回報的歐洲資產比中國更加便宜,這也是李嘉誠此舉背後的一個動機。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吳毓武(Woody Wu)說,李嘉誠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出售的時機。只要價格合適他就會出售,在財務方面他是個天才。

《福布斯》(Forbes)估計,截止9月5日,李嘉誠身家為248億美元。李氏商業帝國被粗略劃分為幾大板塊:房地產、電信、港口、基礎設施、零售和能源行業。今年早些時候,李嘉誠將兩家旗艦公司整合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 0001.HK,, 簡稱:長和),並剝離房地產業務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Cheung Kong Property Holdings LIMITED ,1113.HK)。這些公司的市值合計大約770億美元。

李嘉誠與長和對此均不予置評。長實地產對記者的郵件提問未予回應。

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均跑贏了香港基準恒生指數,恒指自6月12日以來已累計下跌近24%。長和股價同期下跌10%,長實地產下跌21%,表明李嘉誠也並非全然不受中國內地經濟放緩的影響。

兩位與李嘉誠有過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大部分房地產投資組合都在中國內地,沒什麼能像一份開發協議那樣使他激動不已。據曾經拜訪過他的人士表示,李嘉誠的辦公室位於香港商務中心區一座大廈的70層,在用比力堅果招待客戶時,他曾指著這座城市的天際線自豪地說,香港八分之一的建築是他一手建造的。

在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開放中國經濟之後,與鄧小平私交甚篤的李嘉誠是首批打入內地市場的海外地產商之一。李嘉誠與後來的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中國內地觀察人士認為他與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不那麼親密。

2008年,李嘉誠以人民幣49億元(合7.69億美元)的價格將位於上海繁華的金融中心區核心地帶的一座40層的大廈賣給一位私人投資者,此舉令觀察人士大吃一驚。據當時的知情人士透露,三年後市場下跌時,這座大廈再次出售時的價格就比李嘉誠賣出時的價格低了人民幣5億元。

至少自2012年以來,李嘉誠就沒有在中國內地進行過大規模的土地收購,並且出售了商場和住宅開發項目。

里昂證券(CLSA)綜合企業分析師Samuel Hui表示,這表明李嘉誠的企業並不看好市場未來的走向。

一位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隨著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董事長王健林等中國內地地產巨頭崛起,市場競爭加劇,李嘉誠喪失了他在20世紀90年代所享有的建築技術優勢。王健林已經取代李嘉誠,成為亞洲首富。

公司內部人士和學者提出的李嘉誠退出中國市場的潛在動機包括:他與中國領導層的關係可能淡化,以及李嘉誠準備將業務控制權轉交給他的長子李澤鉅(Victor Li)。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李嘉誠職業生涯的財務學教授范博宏(Joseph Fan)表示,李嘉誠離開中國市場的更重要原因是他在那裡的影響力減弱。

李嘉誠於20世紀50年代在香港以生產塑膠花起家。他已經將業務註冊地由香港遷往開曼群島。去年,他將香港零售連鎖企業四分之一的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最近,卡塔爾的主權財富基金收購了李嘉誠在香港16.5%的電力資產。

接近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在打造其商業帝國。

一位熟悉李嘉誠的人士稱,他仍然有著進行大規模交易的精力和強烈興趣,並未對此感到厭倦。

Wayne Ma


掘礦者 發表於 2015-9-7 17:19  

這位高齡87歲的金融智者所做多項深思熟慮決策,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viclu 發表於 2015-9-7 20:45  

不知這位先知如何判斷出場時機?


mikeon88 發表於 2015-9-7 20:53  

應該是按盈再表



WEI5510 發表於 2015-9-7 21:54 

有道理的神回應


掘礦者 發表於 2015-9-15 05:36  

【法廣RFI】陸官方智庫警告“別讓李嘉誠跑了”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與電能事業合并的計劃,如果一旦成功,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意味着龐大的李氏長和系企業註冊地將全部遷離香港。對此,新華社批准成立的瞭望智庫12日發表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批評李嘉誠在大陸經濟正處敏感時刻作出此舉,是過橋抽板,而且不能打算一走了之。文章而且形容李嘉誠只是靠特權致富的“一介小商人”。 

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宣布上周二宣布,計劃以116億美元的換股形式合并旗下公用事業公司電能實業。合并後,電能實業將會退出上市地位。

 長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地產、長建等公司註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現存唯一一家在香港註冊的長和系公司,因此一旦電能實業成功併入長江基建並退市,李嘉誠將最終完成旗下公司註冊地的全部外遷。

瞭望智庫的文章則批評李嘉誠在大陸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在大陸的資產,是對大陸當初招安的過橋抽板。文章直指,香港的地產富豪們已經漸漸失去他們的利用價值,但李嘉誠等富豪不要打算一走了之。

文章直指,地產的財富並非來自完全市場經濟,而要得到官方在基礎設施,港口、地產等領域的的大力扶持。在大陸,地產、港口等產業,剛好是大陸最不市場化的產業。李嘉誠等“一介小商人”,絕不能買入時靠特權,賣出時就說這是市場經濟。

文章認為,香港的地產行業得以畸形發展,是因為當初中央心中的“港人治港”,不是“香港的升鬥小民,而是香港的華商領袖”,實際上就是招安政策。當然政策的代價,是香港的社會結構失去平衡,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中產下流日益嚴重。

評論指出,現時香港已經主權移交多時,這些大商人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甚至變成改革的最大阻力。大陸政府現在要做的是打壓富豪,收買底層,擴大政權根基。李嘉誠大概就是看穿這一點,於是打算撤離大陸和香港。

不過文章又承認李嘉誠對於香港的象徵意義無可替代,是穩定香港的基石,絕對不能將全部家產都轉移出大陸和香港。

據華爾街日報指出,自2011年以來,李嘉誠拋售大陸資產的行動就沒有停止,最新的拋售行動是7月底傳出的長實地產尋求出售位於上海陸家嘴的在建綜合體世紀彙的消息。

與拋售大陸資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嘉誠旗下公司已三年沒有在大陸拿地,長江集團自2012年起也沒有再買入香港的土地。此外,李嘉誠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產。


King818 發表於 2015-9-17 16:23  

別讓李嘉誠跑了,
但從沒聽說美國不讓巴菲特跑了,
全球富豪大概都會在美加置產。 
為什麼呢 ?
難道馬雲或其它中國富豪不會想要分散資產在海外 ?


掘礦者 發表於 2015-9-25 14:57  

李嘉誠首次公開回復國人2015-09-22 00:43 東方財富網 
很多時候,我的選擇,是因為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是因為我想進行這樣的艱難選擇。

我是一個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戴上什麼帽子,無論高的,還是矮的,我都不想有。 因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麼陰謀家、政治家,我僅僅就是一個商人而已。 瞭解這一點,你就很容易讀懂我的自我辯護。
很多時候,我的選擇,是因為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是因為我想進行這樣的艱難選擇。


1928年我出生在中國廣東潮州,出生時沒有什麼特殊的異象,預示我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或者是一名出色的奸商。 目前各種關於我的各種傳記,絕大多數是基於文學演繹的穿鑿附會,你們都不要信。 如果我可以選擇我的出生,我寧願出生在富庶和平的國家。
和多數普通潮汕人一樣,父親安排我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讀的是一些傳統愛國愛家的思想書籍。 我成績既不優秀,也不很差,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放在街頭,站在村口,和其他人沒有什麼異樣。
如果沒有戰爭,或者我就留在潮州,不會來香港,那麼我可能度過平庸的一生,也或者過早死于戰火,或者過早死于饑荒和疾病。 當然,也可能僥倖度過這些劫難,現在潮州的某一個街道或村莊,悠閒地踱著步伐,沒有被批判,也沒有鮮花和掌聲。 當然,很可能比現在貧窮很多,但不一定就不如現在幸福。
因為日本侵華,我逃到了香港。 同時因為後來的中國內戰,我留在了香港沒有返回潮州,我的故事因此開啟,人生被徹底改變。 請注意這個關鍵點,這些並不是我想要的,不是我主動選擇的。
我也被時代的大潮裹挾到了香港,不是榮耀的移民,而是逃離的難民。
我到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是為了經商和學習,但是我回到潮州故里訪親,純粹是尋找一份家的感覺。
有一些東西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主動能選擇的,這一點很重要。 這就是我的命運,我的人生。
但是我在最艱難的被動選擇裡,選擇了相對較好的結果,這是我的成功之處。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寧願不要這些艱難的選擇。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我的同事們、甚至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有主動選擇的餘地,從容安排他們的人生,不像我李嘉誠。


我從普通的學徒、店員、街頭推銷員一步一步做起來的,直到塑膠花廠的總經理。 在其中我積累了不少經驗,那段時間雖然過得非常辛苦,但是非常充實而快樂。 我早早失學,沒有讀過太多的書,但是社會就是最好的學堂,我一直在學習,沒有停止過,直到現在。 我充分理解失學的痛苦,所以後來援建了汕頭大學。
如果我能選擇,我願意坐在汕頭大學的課堂,而不是香港的寫字樓裡。
我也不是白手起家,我創業的時候得到妻子家族的説明,這一點我從不諱言。 不要把我打扮成白手起家的商業之神,我感謝在我創業之初支援和説明我的所有人。 不過我並不是什麼富二代、也沒有去吃軟飯,我最終靠的是自己的能力,還有天時和運氣。 網上流傳的白手起家和完全靠朋友支援的兩個極端,都非事實。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來料加工業興起,歐美的生產轉移到香港,這是我的機會。 現在回頭看來,我成為所謂的「塑膠花大王」,並不是因為我多厲害,只是順應了時勢而已。 即使沒有我,也有其他人能夠享有此名。 事實上,我只是「塑膠花大王之一」,擅自稱王,是對其他成功同行的不敬。
真正困難的第一次抉擇,來自1967年香港的左派鬧事,導致香港的房地產一落千丈,那時候我的損失也很大。 這時候有一些人賣掉了房子和土地,離開了香港。 而我認為香港終將度過這些風波,於是買進了不少土地。
很多人認為我有眼光、低價收購土地儲備。 其實沒有人關心我暗地裡的擔憂,私底下的恐慌。
如果左派鬧事成功,我將一文不名,甚至成為資本家的反面典型,在香港跳樓的名單中,就有我的名字,而不是在福布斯富豪榜上。
在這個過程中,風險和利益都是巨大的,也是均沾的。
我不認為這有什麼道德準則和商業原則的錯誤,它就是一樁生意而已,可能賺,也可能虧,而且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高風險生意。
任何過度的解讀都是陰謀論,都是事後諸葛亮。
其後從我們長江實業的上市,到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的部分股權,都是地地道道的生意。 有錢賺是生意人的根本價值,做生意要遵從雙方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當年購買我們股票的股民們也都有豐厚的利潤。 雖然因為緣分我心懷感恩,但本質上是合法、合理的,相互都不需介懷什麼。
說得比較遠了,我說一下現在網上各種對我的指責,說我忘恩負義,唯我是利,占了便宜之後轉移資產到歐洲,面對經濟危機不是承擔責任而是全面撤資、影響到中國的面子和信心,並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 甚至說香港目前的經濟停滯困難,是我們這些「豪族」畸形的經濟手法導致的。
我想寫這類文章和贊成這些觀點的,也是抱持善意,他們愛國愛民的心我能理解。 但是他們不懂起碼的商業原則,以及市場經濟的運作真相,甚至於,他們不懂真正的人性。
讓我們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90年代初重啟改革、97年香港回歸之際,香港的社會波詭雲譎,各種傳言甚囂塵上,對是否改革開放、是否會回到文革、是否會全面實現市場經濟、是否保持一國兩制等重大問題,抱有疑慮的非常多。
在每一個政治關鍵的節點,都有大量的動搖者裹足不前,甚至逃之夭夭。 每一個人都面對這些艱難的選擇。
我只是一個商人,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上,我認為風險與利益同在,和很多人判斷不同。 於是我在大陸遍地投資,港口、地產、金融、科技等領域都有涉及。 指責我的文章說我與官方走的很近,利用了權力資源。 這是典型的事後判斷。
回到當年,我選擇與官方進行合作,官方在政治上同樣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本質上依舊是一門生意,尤其是風險和利益同在且巨大的生意。
我感謝當時的官方和政府,我也説明了他們,帶來了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讓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對中國更有信心。
在本質上,我們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這就是生意。
中國經濟整體依舊是向好的,這個我肯定。 13億的人口和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機會肯定是無限的。 但是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及信貸過度,已經來到了一個峰值,下一步會怎麼樣,我也不會貿然下結論,但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
我當年大舉投資大陸和現在全球佈局,時間點不一樣,考慮的自然不一樣,但都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原因。 就是現在,我在大陸依舊還有不少投資。
如《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所說,1967年、70年代末、90年代初、97年香港回歸這些重要的節點,我的選擇正確,因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但事實上,正常的商業是不需要經過這種政治選擇的,而是相對純粹的經濟考量。 有正常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存在誰跑不跑的問題。 存在這個問題,恰恰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
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
很多人認為,商業賺了錢之後,應該回報社會。 這個我是認同的。 但是如何回報社會,這個分歧巨大。 難道商人應該虧本,去補貼國家和政府嗎? 這顯然是荒謬的。
我們回報社會,首要條件就是贏利、賺錢,這樣才能回報人民。
企業沒有教導人民的責任和義務,宗教和教育才是。 我們通過守法經營以身作則,同時用資本捐助學校來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捐助貧民來達到扶助的目的。 如果我們虧錢,那什麼都不可能去做。 如果我直接去搞教育,一定比專業的大專院校來的差。
這就是最好的商業,最好的教育。
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大中華區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
但是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 地產、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對我來說,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虛假的道德說教。 不要試圖讓商人去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也不要試圖用政治去影響商人的經營理念。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 我就是一個商人,會去努力理解政治,但是我絕不僭越政治,那是政治家們的事情。


我今年87歲了,已經是古稀之年,安全比利潤對我來說更重要。 我從來就不是大家說的是什麼超人,我可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我其實更是一個普通的人,甚至是一個老人。 我希望我的人生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不想在晚年再橫生枝節。 我也希望我的家人和我的商業在我故去之後,正常運轉,得到良好的繼承。
我最後反復強調一點,我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慈善人士,但絕不是政治家、教育家等。 我參與興建汕頭大學、汕頭大學附屬醫院、潮州的安居工程等,前後達到150億港元,且絕大多數都花在大中華區。 這都是純粹捐獻,沒有任何利益可圖。 這是我最引以為驕傲的所在。 能為家鄉人做事,能為祖國盡一份力量,是我的榮幸。
我只是可能用的錢多一點,但是和其他人的捐獻一樣,同是一份心意而已,不高什麼,也不低什麼。
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我風雨無阻地前去參加,力所能及地以過來人說說一些人生經驗,但絕沒有任何姿態,那裡純粹是老師們的課堂。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其實我像你們現在的同事,也像你鄰居的老頭而已。
我和他們一樣犯過錯誤,也和他們一樣慈祥友愛。 我承擔了我的錯誤,也獲得了我的榮耀,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負責,你們每一個人同樣也是。
不要給我過多的褒揚,也沒有必要潑給我很多髒水,雖然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在意你對你自己心靈的灼傷,以及毒化中國人脆弱的輿論環境。
我的生意或許部分不在中國,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這裡,根依舊紮在這裡。 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也是加拿大籍,最終我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我的祖國,我也愛我們共同居住的地球,我的愛真摯而深沉,和你一樣。
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 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的誓言。


mikeon88 發表於 2015-9-25 15:13  

感動+欽佩


mikeon88 發表於 2015-9-25 15:24  

我們跟李嘉誠都是2012年開始大舉投資全世界


King818 發表於 2015-9-26 05:54  

http://www.dbc.hk/digitalmedia-detail/Id/94148/type/95/【假文共享】高仿李嘉誠被圍剿的自白

編按:內地冒牌貨之多、之精,無奇不有。華人首富李嘉誠被內地媒體圍剿,從說不能讓他走開始;加入攻擊、抽水文章不絕如縷。不過,更有趣是出現了高仿的自辯書《李嘉誠首次公開回覆國人》。不過,內文雖然以李嘉誠第一身撰寫,不過,露出A貨「尾巴」的位置仍多。比如「李嘉誠」著跡地強調自己的人生選擇,是無可奈何,是跟隨命運,似乎跟港人熟悉、運籌帷幄的李超人並不相似;而內文一些用詞,如自己「或者是一名出色的奸商」「如果左派鬧事成功,我將不名一文。」這些用語,港人從未由遣詞用字非常謹慎的李超人口中聽過之餘,也似乎不應該出自一個能拓展環球王國的智慧企業家之口,特別是「李嘉誠」正想向內地人解釋撤資的無奈。

而自辯文章強調「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的誓言。」更不像從不輕易許諾,在被問及公司計劃時,只會回答股民:我今日不收購、我今日不會配股的李超人,會講的話。

下為原刊內地《東方財富網》的文章《李嘉誠首次公開回覆國人》。

很多時候,我的選擇,......


mikeon88 發表於 2015-9-30 16:29  


這兩年李嘉誠頻頻拋售中國、香港兩地的部份資產,撤資傳聞不斷,指責多有,李嘉誠首次正式做出回應。

9月初中國官媒新華社瞭望智庫刊登了「別讓李嘉誠跑了」,內文提到:李嘉誠作為曾經的獲利者,其在中國,未來還有使命需要完成,不能輕易一走了之。

面對種種質疑,網路也屢屢以李嘉誠之名發表回應,29日,李嘉誠首次就撤資做出回應,在自家長江和記實業官網刊登正式聲明,分別就為何受抨擊不回應、為何頻頻出售中國房地產、與中國官方關係是否生變、是否不愛國,做出說明。

只是重組,李嘉誠並未減少持股,故無所謂「撤資」,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中國。回應與中國官方關係及愛國心,文中更6次提及習近平。

做生意有買有賣很正常,但2013年起,李嘉誠又是更改公司註冊地至開曼半島,又是陸續拋售香港、中國資產,反之同一時間在歐洲投資了約200億美元,投資比重此消彼長,李嘉誠的用錢投票,讓中國、香港大急。

「一如以往,集團將繼續在全球,包括在中國尋找投資機會。」機會在哪裡商人就在哪裡,李嘉誠的一舉一動,無怪乎人人聯想,是不是中國經濟不好,連李嘉誠都跑?

過去人家說「香港就是李家的城」,隨著許多中國富豪也前往香港尋求投資,也許新的時代正在更替。

以下是李嘉誠三頁回應全文:

李嘉誠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對他和集團毫無根據的指責、似是而非的觀點作出回應:「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國內、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集團公共事務部歸納了近日傳媒的查詢,作出以下回應:

1.為什麼連日受到抨擊也不作回應?

根據我們的分析,是非浪潮來襲之時,正值習近平主席進行國事訪美前夕,我們不想因為李先生的回應,被人借題發揮,引起更廣泛的國際討論。李先生認為,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番強調,國家要不斷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我們不應讓這些毫無根據的口舌之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沖淡習主席的重要訊息,引起商界和投資者不必要的顧慮;李先生認為,沒有建設性的語言討伐,並不符中國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方向和決心。今次是李先生首次就事件作出回應,網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傳之文章,均非屬實。

2. 為何頻頻出售內地房地產,但仍否認撤資?

過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過 70%(包括國企)的架構,也選擇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我們做法相同,集團進行重組及於開曼群島成立公司,而集團在港註冊及上市地位不變;李先生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所謂「撤資」指控,完全不成立。

另外,對於所有投資及出售資產所得的回報,是屬於公司的,並回到股東手中;一如以往,集團將繼續在全球,包括在內地尋找投資機會。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份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但集團在內地的發展中及將發展之總樓面面積遠高於 2000 萬平方米。

事實上,集團於內地發展中或將發展的土地,90%是從拍賣而來,而 90%以上的物業均在建成後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極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團從來也在積極等候土地「交吉」,並沒有囤地(香港亦如是)。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

其次,在零售方面,集團於全球現擁有逾 13,000 間零售店鋪,其中內地由兩年前的 1300 間增加至今天 2300 間,增幅為 77%,擴展步伐迅速。

國家及領導人強調「騰籠換鳥」,深化改革,優化產業,以創新科技驅動經濟增長,我們一直重視全球的優質投資機會和支持人才帶來的發展機會,長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發展正大舉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