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亞馬遜搶藥局生意?

mikeon88 發表於 2017-5-17 16:25  

亞馬遜搶藥局生意?市場商機上看百億美元!
2017/05/17 14:00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思。(AFP)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 (Amazon.com Inc.)(AMZN-US) 正聘請專業領導團隊,為該公司探尋進入百億美元藥品市場的方式。
熟悉亞馬遜此計畫的兩位人士向《CNBC》透露,亞馬遜過去幾年來,在西雅圖總部每年至少都舉辦過一場會議,討論是否應進入藥品業務。
但今年隨著高自付額計畫,以及讓消費者為醫療保健支付更多的趨勢增加,亞馬遜似乎更認真看待藥品市場業務。
不過,知情人士強調,亞馬遜進入藥品市場領域的決定仍尚未定案。該公司近來開始在美國市場販售醫療用品及設備,並為旗下「專業醫療健保計畫」進行招聘,確保該公司符合法規規範。亞馬遜 2 個月前,也找來美國大型保險公司 Premera Blue Cross Mark Lyons 加入團隊。
《日本時報》今年 4 月則報導,在日本當地合作夥伴協助下,亞馬遜於當地拓展該公司 Prime Now 快遞服務至涵蓋藥物及化妝品。事實上,亞馬遜日本網站的分類業面,現在已包含「藥品」,向病患販售經藥劑師許可藥物。
日本亞馬遜網站開始販售經許可藥品。圖片來源:《CNBC》亞馬遜通常會在美國市場以外測試新產品線,例如該公司曾在加拿大進行無人機運送計畫。
單就美國市場來看,每年開立處方即超過 40 億。而 2015 年,包括病患、保險公司及其他支付人士,在處方藥上的花費預估為 3000 億美元。這對亞馬遜來說,是個非常誘人的市場。
提供醫藥比價服務的 GoodRx 共同創辦人 Stephen Buck 表示,「我認為亞馬遜能使藥價成本等更為透明化。」他看好亞馬遜於這塊的發展,未來或能與藥品給付管理公司 (PBM) 競爭,如快捷藥方公司 (Express Scripts) 及連鎖零售藥商 CVS Health
Stephen Buck 估計此領域對亞馬遜來說,存在價值 250 億至 500 億美元的市場商機。但該公司進入監管市場也面臨一些挑戰,「處方藥品移轉的法律,以及線上開處方等等,比起直接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然後結帳,更具一些困難度。」


duwa 發表於 2017-5-18 14:51  

AMZN不可能進入藥品業務。因為:
1. AMZN沒有實體店面。
2. 就算有實體店面AMZN還是要雇傭許多藥師雇店,
這不就跟CVS一樣 ?
3. 法規上不可能讓一般消費者在網路上購買藥品,
因為藥就是毒,吃出問題誰負責。
4. 法規通過網路購買藥品就是宣告
不需要有醫師及藥師這個社會階級了,這是一種革命。
5. 就算技術可以開發遠端診斷及開立處方簽的技術,
法規保守原則及社會問題出現時誰要負責?


mikeon88 發表於 2018-1-30 20:51  


亞馬遜、波克夏、JP摩根共組公司進軍醫保業
Amazon, Berkshire Hathaway and JPMorgan have agreed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company focused on technology solutions aimed at providing U.S. employees and their families simplified, high-quality, transparent healthcare at a reasonable cost.
The initial formulation of the company will be led by Berkshire investment officer Todd Combs, JPMorgan Chase Managing Director Marvelle Sullivan and Amazon SVP Beth Galetti.
Healthcare providers/insurers are down premarket on the news: (NYSE:UNH) (-2%); (NYSE:ANTM) (-2%); (NYSE:AET) (-3%); (NYSE:CNC) (-2%); (NYSE:MOH) (-2%); (NYSE:CVS) (-7%).
ETFs: GRX, THW, BME, IXJ


mikeon88 發表於 2018-1-31 13:35  

美國分析師都質疑這三巨頭可以讓藥價會降得下來? 
我也是。
聲明中說這家新公司是非營利事業,
三巨頭願意永遠承擔虧損的風險?而且可能是巨額虧損!

藥廠、藥房、醫保之所以有高低不一利潤率是因為要承擔大小不同風險,
把利潤降低了,供給就減少,如此更非患者之福。
供需是經濟運作的基本道理,老巴應很懂才對。


duwa 發表於 2018-2-1 11:53  

新藥假如效果勝出價格無法下降,而且還會更高。
但是其他競爭藥(新藥)價格會被砍或是也有市場利基就維持價格的結果也無法使整體藥價下降。
生物相似藥(大分子)價格會被影響,但是生物新藥的開發沒有那麼快,所以這邊藥價也省不了多少。
學名藥(小分子)價格就慘了,這三巨頭就是要吃這一塊,所以可能競爭的醫保(例如UNH vs 波克夏)+可能競爭的信貸(例如現在藥房的信用卡業務 vs JPM)+可能競爭的物流(例如CVS vs AMZN)就會受到影響,但是三巨頭也沒辦法一跳下來就全吃,更何況三巨頭利益不一定一致,未來很不確定,說不定只是政策背書...


mikeon88 發表於 2018-2-1 12:43  

通路的利潤率是低的,ESRX 3Q7 營利率才6%不到,
藥價高也不是它造成的,
亞馬遜老是以此為藉口想進軍藥品通路業。

UNH 4Q17 營利率8%不到
AMZN 3Q17 營利率 1%不到


duwa 發表於 2018-2-1 16:33  

我猜AMZN不是真的想賺通路的辛苦錢,只是藉由策略聯盟切入市場拿到病患的用藥數據整合自己的線上行銷系統跟最近新併購的有機超市Whole foods,然後再炒股價。AMZN從來都不是賺錢來提升股價,都是炒未來提升股價,然後再拿自己炒高的股價去買別人辛苦經營的公司。


mikeon88 發表於 2018-2-13 09:33  


The distribution segment generated about $195.9 billion in revenue in the last year. 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segment is generating almost all of McKesson’s revenue, it has an operating margin of only 1.7% while the technology solutions segment has an operating margin of 12-13%. 

MCK藥品配售營利率才1.7%,亞馬遜的利基不大。
 

Raimu 發表於 2018-2-13 11:59  


低毛利是優秀的護城河




mikeon88 發表於 2018-2-13 21:16  

利潤率高低跟周轉率有關,
為何MCK藥品批發商營利率2%不到可以賺錢,因周轉率高,
下游ESRX藥房營利率要高到6%,因藥房的藥品需等客戶上門買,周轉率較低。

所以亞馬遜和巴菲特以為美國藥價貴是因為通路沒效率,看來並不成立,
MCKESRX的營利率這麼低來看是有很好效率的,
亞馬遜想進來是討不到便宜的。


mikeon88 發表於 2018-2-15 15:15  

Business Insider 記者訪問JPM老闆談三巨頭合組公司,
內容蠻空洞的,
希望建立員工自我健康管理,降低吸菸及肥胖率,
......
我就放心了。


mikeon88 發表於 2018-3-8 19:21  

Health insurance company Cigna Corp. CI, +0.06% said Thursday it will purchase Express Scripts Holding Co. ESRX, +16.14% in a cash-and-stock deal worth $67 billion. The agreement includes Cigna's assumption of about $15 billion in Express Scripts's debt. The transaction consists of $48.75 in cash and 0.2434 shares of stock for each Express Scripts share. The deal represents a premium of 31% to Express Script's closing price of $73.42 on Wednesday. Shares of Express Scripts climbed 16% to $85 in premarket trade. Cigna shares were down 2% in scant premarket volume.

藥房紛紛找保險公司合併,
這樣亞馬遜更進不來這個行業了,
要比銀彈,現在藥房CVSESRX有保險公司當靠山也不輸亞馬遜了。


mikeon88 發表於 2018-4-17 02:00  

Amazon.com (AMZN +1%) has killed a plan to sell and distribute pharmaceuticals through its Amazon Business marketplace, according to CNBC.
That's in part because Amazon's had trouble convincing hospitals to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purchas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retailing/tech giant will instead focus on selling less sensitive medical supplies to hospitals and smaller clinics, a business even Amazon has found more challenging than expected.
Handl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would have mean heavy changes to its logistics network as wel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sources told CNBC.
Pharma products needing a "cold chain" for transport were worth around $283 billion as of 2017, with heavy growth predicted ahead.
Updated 1:18 p.m.: On a spike up: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 (WBA +4.4%); CVS (CVS +4.8%); AmeriSourceBergen (ABC +1.3%); Cardinal Health (CAH +4.3%); McKesson (MCK +3.9%).


Curry 發表於 2018-4-17 08:22  

不錯!這樣代表美國的醫藥盤商、藥房所構成的銷售體系會更加穩固(亞馬遜認證)!


mikeon88 發表於 2018-4-17 10:03  

Ted桑從美國來電,他是美國醫學博士生,
也買了一堆通藥房通路股,覺得亞馬遜進不來,
他說:亞馬遜喊得很大聲,可是他們醫院根本沒人在理它。
他說:醫療最好賺的是醫院,這也非亞馬遜進得來的。
我說:醫保也很好賺,他認同。
他打算把這些股票抱到5年後博士班畢業。


ted_17 發表於 2018-4-17 13:50  

各位晚安:Mike說的沒錯,簡單的來說是這樣的。
若不嫌棄,我來為各位介紹一下美國的醫療保險。
簡單的來說,美國醫療保險分這幾種:HMO, PPO, EPO, POS 還有HDHP/HSA
所有美國的保險分In-networkOut-network。就是有沒有跟保險公司合作就對了。
這個合作範圍屬兩種,一種是藥房的合作範圍與醫院/診所的合作範圍。

這五種基本保險不好解釋,所以我來用病人的角度來舉例看看有沒有幫助理解:

小明在台北一家很棒的公司工作,住台北,老闆給U*HPPO保險。台北的所有醫院/藥房都在合作範圍內。每個月保費100(總保費的10%)。這個PPO保險抵扣額(Deductible)2000元,copay25元。抵扣額就是自掏腰包上限,copay很像健保的掛號費。

今年小明病了三個星期,扁桃腺發炎去看醫生。醫生說得化驗看看是什麼細菌/病毒,所以拿了檢體化驗。一個星期後複診,扁桃腺還沒消腫,醫生說得吃拜牌的抗生素兩個療程。

我們來算算小明的醫療帳單:看了兩次醫生,一次copay25元。這個copay有點像是健保的掛號費。實驗室養小明的扁桃腺細菌,用了三個實驗,共600元。R*HBY牌的抗生素比較貴,一個療程200元。保險給付兩個實驗,一個抗生素療程。所以小明的帳單是:25+25+200(假設每個實驗200)+200(一個抗生素療程),共450元。基本上EPOPPO很像,但是能看的醫院/能領藥的藥房較少。如果堅持去沒合作的藥房的話,藥會很快的貴起來。
如果小明保的是HMO/POS,這樣的算法只能應用在區域性的醫院診所。若小明離開台北市去台北縣看病的話,在HMO底下小明的帳單可能會是600+200+200+診所要價(copay跟所有的給付項目沒了,因為小明離開了居住地區,屬out network)HMOPOS主要的合作對象為被保人居住區的醫院/診所/藥房。

我想不用多說也知道,如果患有慢性病需長期藥物者需要一個好的醫療保險才能降低長期的藥物成本。

如果小明保的是HDHP,帳單有可能是1000元以上,因為HDHP保費少但是抵扣額高。最便宜的是HDHP/HSAHSAHealth Savings Account,存進去的錢是免稅的,但通常與HDHP綁在一起。

講到了Deductible,那我們來讓小明的生活悲慘一點好了。小明騎機車犁田,膝蓋不見了。醫生說把小明全部修好加起來PPO保險給付後還需要5000元,請問小明的醫療帳單多少錢?
答案是4600元,因為之前小明扁桃腺感染已經從自掏腰包付了400元。換去話說就是無給付自費金額上限。

這些只是門診項目,還沒有談到住院項目。而且小明的案例只牽扯到台北市/台北縣,在美國,州與州之間的保險法都不一樣,同一個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在不同的州也會有所不同。再加上,美國四月報稅的時候,稅金抵扣額度跟醫療保險的保費跟一個人的收入也有關係。簡言之,美國的保險是非常的複雜,牽扯到州法,稅法,聯邦法,勞基法,光政府管理機構有五間(HIPAA, CMS, HHS, OCR, ONC)還有無數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別忘了,這些醫療保險公司、醫院、還有藥廠也有自己的遊說集團。
我想要說的話是這樣的:在美國看病是很貴的。一個人的保險決定能看什麼樣的醫生,能吃什麼樣的藥,接受治療的時間長短。美國的醫療幾乎是繞著保險轉。

所以,基於這樣的複雜情勢,我不認為Amazon有能力競爭。在美國成藥任何地方都買得到,就連鄰居的雜貨店都有。處方藥跟醫院是最好賺的。但是處方藥需要醫生處方,而病人看的醫生又由醫療保險決定。醫療保險公司與藥局醫院互相利用,利用彼此的資源把顧客/病人綁住。醫療保險公司、藥廠與醫院花了很多的時間確保高昂的入行成本、不論是法律上還是通路上。即便Amazon有辦法販賣處方藥,沒有保險的給付處方藥幾乎是不可負擔的。

我希望這豆腐塊能夠給大家一點在美國看病、使用保險的印象。
如果同學還有問題的話,在時差允許的範圍內我會盡我的能力所及回答。


mikeon88 發表於 2018-4-17 16:57  


白色巨塔難進攻 亞馬遜擱置販售與分銷藥品B2B事業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2018/04/17 16:330

相關個股亞馬遜網路書店US-AMZNCVS健康連鎖藥店US-CVSWALGREEN BOOTS ALLIANCE INCUS-WBA
知情人士透露,亞馬遜(Amazon(AMZN-US) B2B 事業「Amazon Business」經過去年考慮後,已決定擱置販售和分銷藥品的計畫。

該公司反而透過 B2B 事業致力於銷售較不敏感的醫療供給品給醫院與小診所,但發現該事業比預期更具挑戰。

這個阻礙說明了進軍醫療供應產業和藥品產業的挑戰,即便如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也舉步維艱。在報導稱亞馬遜有意進軍此產業後,一些健康保健和醫療分銷公司的股價直直掉落,但在這些擔憂真的變成威脅之前還要花上一段時間。

亞馬遜變更計畫部份是因為,亞馬遜一直未能說服大醫院改變其傳統採購流程,這其中一般牽涉到數個中間人的問題,以及忠誠關係。

此外,知情人士也透露,亞馬遜尚須建立一套更複雜的物流網路,才能處理對溫度敏感的藥物產品。

儘管如此,亞馬遜尚未完全排除進軍藥品分銷產業,眾多報導推測,該公司將來某日會增加直接販售給消費者(B2C)處方藥業務。多位消息人士表示,一旦亞馬遜的規模更大,Amazon Business 也會考慮進軍製藥領域。

同時,公司不同的團隊繼續探索其他醫療保健項目,包括 Alexa 和秘密的「大挑戰 (Grand Challenge)」團隊,有時以「1492」代稱。

在這個消息傳出後,藥品和藥物分銷商店包含 Cardinal HealthCAH-US)(漲逾 3%)、 CVS (CVS-US) (漲逾 4%)、 McKesson MCK-US) (漲逾 3.5%)和 Walgreens (WBA-US) (漲逾 3.7%) 等公司的股價大漲。

亞馬遜不再是威脅,CVS股價大漲
亞馬遜不再是威脅,CVS 股價大漲
比預期更難的挑戰

亞馬遜多年來一直向醫療診所銷售血糖儀、手套和聽診器等醫療產品,在美國 50 州內取得 47 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許可。但知情人士透露,亞馬遜一直難與大型醫院系統簽訂契約,儘管召集了包含大醫院高層在內的顧問委員會。這些醫院集團有長期配合的分銷契約,例如 Cardinal Health McKesson。許多醫院也在集團採購組織中持有股份,而這個採購組織代表他們談判,使用其集體談判能力。

除此之外,亞馬遜也不販售視為高風險的產品,即「第三類」設備,例如亞馬遜不販售任何需要植入人體內並維持生命的東西,像是起搏器等。一些大醫院不願意改向亞馬遜採購,部分就因為亞馬遜缺乏這一類產品。

亞馬遜欠缺風險較高的第三類設備
亞馬遜欠缺風險較高的第三類設備
據一位專家稱,醫療保健供應鏈根深蒂固,很難打破。 Leidos Health 戰略和業務發展主管 Tom Cassels 表示,「醫院和醫療保健系統已經與他們現有的採購和供應鏈合作夥伴綁在一起, 很難成功複製亞馬遜在醫療保健方面的購買體驗。」

目前, Amazon Business 在醫療保健的甜蜜點是在較小型事業上,例如牙醫診所、獨立門診手術中心和小型醫生手術,其獲得許可的醫療服務因其便利性和經濟性受到歡迎。

儘管如此,《CNBC》採訪的幾位醫生表示,他們堅持與大多數供應商的現有分銷商合作,只依靠亞馬遜一些產品或緊急情況。

缺乏冷鏈

另一個亞馬遜進軍此產業的大屏障是倉庫和物流設備問題,因為亞馬遜的倉庫和物流非用以儲存和運送對溫度敏感的藥物產品。許多生物製藥公司要求其產品必須儲存、運送在高度控制的供應鍊系統中,例如有些產品必須隔離放置在冷凍庫中。

亞馬遜目前的物流系統沒有這麼複雜,知情人士表示,一些販售對溫度敏感產品的賣家必須使用客製化交付過程。這樣的供應鍊稱為「冷鏈」,這對亞馬遜來說,建置成本高昂。

根據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的數據,截至 2017 年,需要冷藏儲存和運輸的製藥產品價值約為 2830 億美元,到 2021 年該部分預計將增長 70%。

亞馬遜的一家保健產品銷售商表示,「你不能使用 FedEx UPS 卡車運送這些產品,這會是(建築上的)大工程。」




mikeon88 發表於 2018-6-29 08:09  

亞馬遜1天宣布兩消息 8家公司市值掉5384億元
2018-06-29 07:54聯合報 記者季晶晶╱即時報導

亞馬遜公司周四(29日)發布兩項消息,令八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因此蒸發175億美元(約台幣5384億元)。
這家電商巨擘已經成為影響華爾街的重要勢力,即使周四僅暗示將踏入新行業,都足以撼動投資人和相關個股股價。
亞馬遜說,將招募創業家負責經營在地送貨網絡,此舉可能衝擊聯邦快遞(FedEx)和優比速(UPS)的業務。兩家公司市值因此減少近30億美元。優比速損失較大,股價跌幅達2.3%
幾小時後,亞馬遜又宣布收購線上藥房新創事業PillPack,撼動健康照護產業。根據財經網站CNBC報導,消息人士透露,亞馬遜支付10億美元左右買這家公司。此一交易使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CVS HealthRite Aid等藥妝店,以及Cardinal HealthAmerisourceBergenMcKesson在內的藥品經銷商損失145億美元。
另外,消息人士說,出價低於10億美元要收購PillPack未成的沃爾瑪(Walmart),周四市值損失30.4億美元。


powerhouse 發表於 2018-6-29 10:13  

AMZN 想進醫藥鍊的企圖是很明顯的,這只是牛刀小試,只是產業結構複雜加上這產業長年的上下游關係也不太可能這麼容易被打破,所以它只能從最單純的藥品分裝切入 (說藥品配送單純,有些需要特殊環境儲存的藥品,其配送的學問難度也非常之高,不是像一般商品塞到包裝袋裡面去配送就OK)
AMZN 來說如意算盤當然是將來藥品也能像一般日用商品一樣用網購配送的方式運作,但誰生病不想立刻,立即,馬上,迅速拿到藥?更何況有些病痛是需要立刻服藥減緩的,沒有辦法等物流配送,因此小弟認為街頭藥局會是幾種商品通路裡面很難被電商取代的 (藥房的藥品利潤降低腐蝕獲利這是另一個藥品通路自己要面對的課題,與電商關係不大。)
AMZN 當然可能利用自己 WHOLE FOODS 的通路開藥房,但這種模式 WMT 這些通路也早就在運作,外來競爭本來就是企業要面對的課題,為何主詞一變成是 AMZN 市場就歇斯底里?


mikeon88 發表於 2018-6-29 10:30  

看了多篇powerhouse桑的貼文,精闢入理,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powerhouse 發表於 2018-6-29 10:39  

M 大過獎,小弟反而覺得應該要留意 AMZN 觸及的是尾端客戶,AMZN 可以取得病人的 RROFILES,用藥紀錄頻率等等資料,誰知道它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在未來做出甚麼顛覆?
AGAIN,傳統藥局也具備這些優勢,若最後被擊敗那只能說技不如人,怨不了誰,投資的股票虧了那我也只好認了。


ted_17 發表於 2018-6-29 11:10  


病人的資訊(Patient Health InformationPHI。任何跟病人有關的資訊)由美國HIPAA法案管理。法案明文規定,非經病人同意,受HIPAA管制的組織(包含醫院、復健師、藥局等Healthcare provider)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病人的資訊(即便是匿名的大數據)

如果AMZN未經同意開始使用病人資訊來廣告或做市場調查,不只病人可透過美國州與聯邦法院訴訟求償,州政府與聯邦政府也會開啟民法與刑事調查。


依美國人的脾氣來看,病人屬於弱勢群體,容易被針對(舉例:利用病例與用藥歷史對有可能罹患乳癌的患者投放乳癌的廣告),使用病人資訊來牟利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是乘人之危),所以藥房徵求病人同意使用用藥歷史來做分析/廣告的機率不大。


goldenweek 發表於 2018-7-2 13:48 






goldenweek 發表於 2018-7-3 08: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