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沉淪中的醫病關係

From: Hsueh Rick
Sent: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9:59 PM

本人是急診科的醫生,讀完前面幾篇的回文不免有些感觸
在現今苛刻的健保制度和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的威逼之下,還願意留在四大科(內外婦兒)以及各高風險科別的醫師們
我不敢說都是仁心仁術,視病猶親的聖人,但至少都有奉獻的心,
醫師也是人,一定會有誤診。沒有一位醫師敢說在他的行醫生涯中從未誤診過病人
但是醫師絕對不會有害人之心
然而今天我們的民眾一旦有醫療糾紛時,卻常是「以刑逼民」
用刑法業務過失傷害罪或致死罪來起訴醫師,一旦刑事責任成立,民事方面就可求取高額賠償
全世界的先進國家,只剩下台灣會用刑法來處理醫療糾紛,把醫師當作罪犯
美國的醫療糾紛民事賠償很高,但是不會有醫師因為醫療糾紛坐牢
因為刑事責任的成立須有故意之成分,這意思就是我們的檢察官和法官認為醫師是會故意去害病人的
再加上媒體和各個醫改團體的推波助瀾,導致整個醫病關係的沉淪
現在的醫師面對病人時,不僅要費盡心思,抽絲剝繭,診斷病情,還要考慮眼前的這個人會不會告我。
很多所謂的防衛性醫療,做許多檢查,開不必要的抗生素等等都是基於相同的心理狀態
生老病死都是人必經的過程,很多時候醫師沒有扭轉乾坤,轉死為生的能力,而只是個富有同理心的陪伴者
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一些事情,但是我們絕對可以緩解人類的苦痛,一起走到終點,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
每個醫學生在進入醫院實習之前,都必須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詞
十年之後,當時心裡的悸動仍在,窗外那一大片燦爛的陽光歷歷在目
只是現在的我越來越沒有把握了,是否能繼續將醫師當成一種志業,而不僅是一種「工作」
就連醫界德高望重的肝炎權威宋瑞樓教授都說,如果下輩子還可以選擇,他要繼續當醫生,但是不要在台灣當了。
此外,針對有些同學不愉快的就醫經驗,我能給的建議就是信任醫師,並且尋求第二意見。


From: 小彥
Sent: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10:37 AM

我覺得醫病關係的沉淪,還有一點是以前留下的反作用力。
以前把醫師的話當聖旨,後來發現聽醫師的話也救不了家人,希望破滅就去告醫師了,完全忽略了醫師也是凡人,不是上帝,沒有扭轉生死的能力。

我是建議同學不要把醫師當上帝,也不要太過防備醫師(不信任的話幹嘛看醫生)

就像你來上mike的課一樣,mike講的有道理,你可以照著作,當然你不照做賠的是自己的錢(賠自己的健康)
若你覺得mike講的不正確,也可以提出來討論,但要踢館前至少念幾本書,亂踢一通只是曝露自己的無知
(實務上第一線醫療人員,看過太多不懂還亂踢一通的人了,還一個比一個大聲)

Hsueh說的以刑逼民,這部分是確實存在的,但Hsueh有沒有想過要去修法呢?
醫師目前在台灣還是高社經地位的,若醫師都不能影響立法委員,那我想不到誰還能去修法。

就像之前的波波事件一樣,台灣醫學生確實的站出來要求波蘭醫學生接受大考檢驗,那場遊行我有去,全場大概兩三千人,九把刀也有去(他很厲害,不怕抹黑)
http://www.flickr.com/photos/shulinfn/3580693617/
(連結裡有九把刀演講全文)

今天醫師對以刑逼民不滿,站出來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From: Lo Hung
Sent: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12:15 PM

醫師也是人,俗稱的四大科更是每個月工時超過三四百小時的人,這些人要看門診、幫病人做檢查、照顧住院病人、支援醫院業務,認真者還會主動念研究所、犧牲更多時間做實驗和研究,甚至連睡眠和陪家人的時間都賠下去了。這些人更接近生命的核心(眼科、皮膚科等不容易有生命危險),卻被大家更常用放大鏡檢視。

「四大科人力短缺」->醫學院學生畢業比較不想選又累又苦又沒錢的四大科
「短暫的門診看診時間」->名醫也受盛名之累,或許其實他也想仔細的看診好好的衛教
「病人多是弱勢,出現醫病糾紛沒能力打官司」->我看過沒誤診但病情惡化就被家屬恐嚇要同歸於盡的

所謂「醫療的不確定性」,病情的表現與演變是因人而異的。一般認知的急性胸痛,要想到是心肌梗塞,但是我們就偶而會遇到只是冒冷汗或是上腹痛,結果診斷確是心肌梗塞。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在黃金時間內可施打血栓溶解劑,但是有1-2%會有大出血的可能,甚至盧內出血。請問你打不打?沒出事大家開心,出事了難道都是醫師的責任嗎?(我有朋友因此就被抬棺抗議,即使已經做了詳細完整的風險和副作用說明。)

確實醫界應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面對病患和家屬的「消費者心態」,相信只會澆熄更多的熱情。
是的,防禦性、保護性的醫療心態已經常態了。

如同買股,尋求更多的意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也是把病看好的方法。

看了一系列文章真的覺得有點委屈,
但覺得仍對得起自己的內科醫師 敬上


From: Miles Liao
Sent: Wednesday, October 06, 2010 12:34 PM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1,000位某專業人才,那麼應該讓至少1,200專業人才在市場上,讓競爭去產生進步。而不是一開始控制在800位(甚至更少),然後因為社會缺少,我們得仰望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且還要傾聽他們在數著大筆鈔票時還冒出許許多多的抱怨。

多出的20%所產生長期的素質進步,絕對遠遠大於一開始少20%的名額保障。

考試真的無法測出真正實力,市場的歷練才是成長的重點。這就是為何我們要找有經驗的醫生的原因,而不是看那位醫生的考試或學業成績。考試應該只是一個基本門檻,以律師為例,歐美各國,其錄取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日本、韓國、台灣(6~7%)在10%之下。律師考試,假設平均錄取分數如果是62分,取7%率取。平均錄取分數61分的學生素質會差嗎?但是若讓平均錄取分數61分通過,則錄取率可能就跳到12%。如果成績是實力,我們找律師會去問他當初考幾分嗎?

沒想到頑固、保守的日本『竟然』省悟到這個荒謬,決定逐年提高律師錄取率到70%,日本去年律師的錄取率是38%~40%之間(過去是2~3%)。

我的一位牙醫朋友,告訴我牙醫是總量管制,每個人平均一個月可以分到健保費『##萬』,這就是總量管制,也是牙醫公會的目標。總量管制應該多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但我們的社會不是如此。

我記得約18年前,施明德當初提出金馬撤軍論,當初許多人非常激動反對,認為台灣不保了,投降了,包括第一次選台北市長的阿扁更是激動的反對,認為施明德沒事在這敏感時間點攪局。我們辦公室(我那時是公務員)的同仁更是覺得施明德根本就是共匪的同路人,群起憤慨。同事當中最激動的是一位來自金門的,他更是激動到流淚。

金門同事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一直以為一定跟反攻大陸有關,但想不到他卻激動的說:『如果撤軍了,那們我們金門人吃什麼?(軍人是老百姓的三倍人數)』:當時我們都三條線,沒想到根本不是愛不愛國的問題。金門同事還訓我們一頓:『什麼反攻大陸,我們金門人吃飯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經濟』才是絕大多數人最現實的考量!!!

所多名額控管,理由總是為了素質問題,當然是有點道理,只是被無限上綱了。其實『保障』、『地位』才是那些高喊『要求低錄取率』既得利益者背後真正的考量!

我們喜歡Mike的教學,不是因為他頭上有何證照或學歷的光環,也不是因為常常上電視,Mike就算是小學畢業,我們一點也無所謂!!!

但是如果Mike想到大學當教授,那麼對不起,在大多數博士眼裡Mike算是哪根蔥?

很多「社會精英」很在意那些光環,會努力不懈地擦亮、甚至捍衛那個光環!


From: 育嫻
Sent: Friday, October 08, 2010 10:36 AM

「許多醫生(尤其是外科)工作都太累
為何不招收多一點醫學院學生,大家少賺點,但生活品質提高?
許多大學要設醫學院,或增班:結果幾乎是不准。真正理由是『控制名額』以保證高收入」


醫師高所得主因並不是醫師數量管制就可以解釋的,而是在於醫師所要承擔的高風險跟高責任。何謂高風險? SARS是誰關在和平醫院裡面?在幫愛滋病病人開刀時,萬一手一滑也畫了自己一刀?從H1N1到最近最夯的超級細菌是誰要去處理?就像特技人員玩命一樣,所以醫師的所得也高。

高責任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當你出現疏失時,所要負擔巨大有形無形的損失,從人命到肢體的殘缺,高額的賠償、醫師心理的壓力等。因為醫師必須承擔這樣的責任所以才會有相對的所得,就如同飛機的機師也是高所得,因為他也承擔了整架飛機人命的責任。

但是在現在健保的制度下,醫師所得相較於所必須承擔的風險跟責任已經開始不平衡了,特別是在四大科的部分,當你不吃不喝好幾年的薪水還不夠承擔一次的疏失時,你還會待在這個工作上嗎?有哪個醫師可以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出現疏失?我們每天走路走了幾十年了吧,你走路是不是就不會跌倒?你現在所看到醫師的高所得很可能是要拿來賠償的,搞不好還不夠呢。特別在台灣還會被抓去關咧 !

如果不管控醫師數量,讓現在醫師數目增加一倍好了,醫師所得減半,一個住院醫師每個月拿2、3萬,你要他承擔怎樣的責任呢?我去賣泡沫紅茶一個月也有2、3萬,萬一忘了加糖,頂多再重做一杯給客人。但是你能接受醫師跟你說,我把紗布放在你肚子裡面,忘記拿出來了嗎?還是你可以接受因為醫師薪水低所以就不用負責了呢? 一樣的薪水,為什麼我要在危險的環境下冒著隨時被病人告的風險來當醫師?

「我的一位牙醫朋友,告訴我牙醫是總量管制,每個人平均一個月可以分到健保費『##萬』,這就是總量管制,也是牙醫公會的目標。總量管制應該多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但我們的社會不是如此。」

牙醫師們看到這樣敘述牙醫總額管制,應該會飆髒話吧!

簡單說明一下,牙科健保總預算是固定的,按照醫師數目和當地人口比例,把預算層層分配之後,假設台北市信義區牙醫師共10人預算上限100萬,所以每個醫師可以申報的上限就是10萬(牙醫師公會的目標是控制醫師申報的上限),如果A醫師這個月病人比較多,看診很努力,申報20萬出去,就會被牙醫師公會約談,要他自動砍掉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出人出力做白工),如果幾個超出比較多的醫師都「被自願」做白工後,還是超過預算上限呢?就把所有醫師的給付打折,讓所有的醫師通通被減薪,之前北區的健保就打八折過。你認為這樣叫做牙醫師每個人平均一個月可以分到健保費『##萬』嗎?還是叫做被砍到最多只能領『##萬』?即使你看了再多的病人,很抱歉!你還是只能領『##萬』。而且這個##還逐年下降呢。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四大科的醫生如果減少,幾年後競爭少,收入提高,新的醫生就會加入。雖然現在醫學系的畢業生紛紛選擇皮膚科、眼科、美容整形等專科,幾年後競爭者增加,收入減少,後進醫生自然會換方向。」

在市場機制下自由競爭是如此沒錯,如果需求固定,競爭減少會使得同樣的東西價格上升或銷量變大。但是台灣的健保制度下並非如此,四大科的醫生減少後,幾年後競爭少,收入並沒提高多少。因為健保對於同樣的處理的給付是固定的。四大科醫師減少後,開同樣的刀還是領一樣的錢啊(價格不會上升),收入可能增加的原因是會開的醫師變少了,所以開的量變多了,但是前提是要擠得出時間啊,如果四大科的醫師現在都閒閒沒事做,可能會因為醫師數目減少而從量的增加來增加收入,但是現在四大科醫師累的跟狗一樣,從量的增加來提高收入是非常有限的。所得沒提高多少但是高風險跟高責任會隨著量變多而更增加,後進的醫師會想進來嗎?

回到這串E-mail的標題,大家認為讓醫師數目增加,降低醫師所得,讓醫師每個月領3萬,醫病關係會更提升還是更沉淪呢?其實再過幾年就可能得到解答了,健保總額在最近幾年就會負成長,但是醫學生每年還是畢業很多,加上會有許多留學生從波蘭、羅馬尼亞、捷克、西班牙等學成歸國,或許將來還會開放留學中國的優秀人才,「控制名額以保證高收入」這頂帽子可以從醫師頭上拿掉了。

很遺憾要從錢的角度來回應醫病關係,也感謝大家撥空看一個所謂的既得利益者的許許多多抱怨。最後附上一則連結,雖然是故事但是非常貼近真實,可以提供大家了解「因為社會缺少,我們得仰望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且還要傾聽他們在數著大筆鈔票時還冒出許許多多的抱怨。」

http://blog.udn.com/wangkwo/1391229

祝 大家順心 愉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