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印1.2兆美元買債券 美向全球輸出通膨

From: mikeon
Sent: Friday, March 20, 2009 11:15 AM

印1.2兆美元買債券 美向全球輸出通膨
2009-03-20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擔心美國就業問題持續惡化,聯準會週三宣布,

未來半年將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公債,
同時將不動 產抵押擔保證券的購買規模擴大7,500億美元,
並且把向二大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地美
購買債券的規模擴大1倍至2,000億美元,
總計對美國金融體系增加挹注1.2兆美元。
這是聯準會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
以購買長期公債刺激經濟。
過去幾週來,包括英格蘭銀行、瑞士央行與日本銀行
都先後表示將購買公債,
以紓緩國內信用緊縮的情況。
全球金融體系充斥美元,只會使得美元幣值大減,

以美元計價資產必須以大漲彌補損失,進而引發全球通膨。
周四美元匯價大貶,兌歐元已跌破1.36,
周三更一度重貶3.6%,創逾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與此同時,原油與金價則是全面急漲,
周四紐約油價已站上每桶51美元大關,
金價也一度突破每英兩950關卡。


From: Chris L.
Sent: Friday, March 20, 2009 10:55 PM

這一切都在預料中。

美國政府除了這招,也沒有別的方法
至於通膨是必要的,只是通膨的程度。


1.美國政府直接收購債劵及不動產抵押擔保証劵
不但可以大量供給貨幣,維持低利率,
還直接成為債務擔保人,
(銀行願意借貸, 企業界借貸意願增高
---信貸市場信心增加)
可以促使貨幣週轉速率的上昇(M, V皆上升)

2.貨幣供給量的多少:

就業人口(失業率)是央行決定貨幣供給量的一個標準
(央行之父:Henry Thornton的理論),

當經濟在低度就業的時候,
信用擴張(貨幣增加)會使經濟成長,
但是如果充分就業後,
信用擴張,經濟過熱,通膨升高。


這次的金融風暴,雖說很大,但卻不是唯一的,

從有貨幣以來,這些場景不斷的上演,
只是引爆點跟主角不同而已
不過,處理方式卻是大同小異。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一刀兩刃。
經濟學家從歷史一直學習教訓。

對個人而言,

要找出對自己的implications....才是重點吧!!


From: WEI-CHENG
Sent: Saturday, April 29, 2006 5:28 PM

記得以前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教授,

專精貨幣政策,
他認為一國之經濟成長率若預估成長1%,
則廣義貨幣供給額M2應成長1.5%
(即經濟成長率之1.5倍,
而廣義貨幣供給額M2之數量控制是中央銀行的權責),
其理論廣為世界各國採行;
而其理論剛好提供老師之GDP理論有利之基礎,
因經濟成長率最高之季別,即M2成長率最高之季別,
錢多當然股市容易漲。


From: mikeon
Sent: Saturday, April 29, 2006 7:34 PM

弗利曼的推論有誤,倒果為因了,
因為GDP是主動因素,貨幣供給是被動因素。
貨供只是經濟的剎車墊,
經濟下滑,寬鬆貨幣,只能讓經濟軟著陸,

不能讓經濟變好。

就像有人愛用貨幣供給來預測股市,
也是犯了倒果為因的錯誤一樣。
股市上漲是因,貨供是果。
股市上漲促使投資人心癢把存款拿來買股票,
貨供跟著上揚。
所以不能用貨供來預測股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