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mikeon
Sent: Monday, March 09, 2009 11:21 AM
我講過,所謂景氣循環無非在反映供需罷了,
物價上漲 =>需求量減少 =>物價下降,
需求與價格下滑即所謂的景氣衰退。
這是必然的定律,
不讓價格跌下來,需求就不會出現。
從于國欽的文章即可清楚看出這個定律,
相同的劇本,不同的主角,人類卻永遠學不會教訓。
要跳脫這種輪迴很簡單,
只要懂得等便宜價以下再買即可。
From: 黃欽宏
Sent: Monday, March 09, 2009 11:11 AM
有趣的是,各大企業為了填補自家的產能,
反而有in-sourcing 的趨勢,如Nokia
美系PC品牌大多100% Outsourcing,
NB ODM比較沒有抽單的現象,手機代工比較明顯
我覺得老美的問題在於過去儲蓄率過低,
現在開始存錢減少消費,
對出口到美國的國家很傷,如台灣、中國
過去承接大量美國人力外包的印度,情況也不太好
過去貨幣政策可藉由放款來發揮乘數效果,
但此次美國金融體系重傷,乘數的效力大打折扣,
或許這就是deleverage吧
From: mikeon
Date: 2009/3/9
經濟能否好轉,端視企業的競爭力而定,
評估的指標即是ROE
日本失落的原因在於企業的ROE無法明顯改善
美國公司的ROE在90年代則大幅好轉,
因為outsourcing
未來美國企業的ROE何時能恢復 ?
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
From: 吳百正
Sent: Monday, March 09, 2009 9:58 AM
可是我不認為相同的情況會出現在美國。
因為日本有人口老化、財閥經濟與土地狹小等問題,
導致消費、投資等支出無法提升。
From: 黃欽宏
Sent: Monday, March 09, 2009 8:36 AM
但………也可能出現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無效
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
維基百科: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
又稱凱恩斯陷阱。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凱恩斯曾指出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準降低到不能再低時,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會下降。即使是利率低得接近於零,也不能夠使銀行貸款、商業投資、消費真正運作起來。利率太低,人們寧願持有現金,最後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作用。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
1985年美日簽署“廣場協議”,日本政府承諾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競爭力大幅衰退。1990年代以後,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即陷入流動性陷阱,克魯格曼說:“日本已經落入流動性陷阱之中,它無法通過傳統的貨幣政策得以恢復,因為即使利率為零也還不夠低。”[1]。日本自1990年開始調降利率,1991年僅有6%,1996年企業負債比增加了75.4%,1997年又將消費稅由3%提高到5%,最後日本利率已降至“零利率”的水準,卻仍無法誘發企業貸款投資,史稱空白十年。
From: 吳百正
Sent: Monday, March 09, 2009 8:13 AM
廢除金本位制度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彈性較大,
必要時可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景氣。
From: 黃欽宏
Sent: Sunday, March 08, 2009 1:16 PM
衰退還會多久?
2009-03-08 工商時報 【于國欽】
美國經濟史上幾次大衰退幾乎都和戰爭、投機狂潮、股市泡沫有關,美國自18世紀獨立以來,歷經多次經濟衰退、蕭條,但由於代遠年湮,許多傳聞已難有統計可考,惟依據經濟學家及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推計,有關國民生產毛額(GNP)等總體統計勉強可溯及南北戰爭後,約近140年的資料。
美國近140年間的經濟,時有波瀾壯闊的成長,時有繁華落盡的蕭條,如此循環不已,只是循環並無一定週期,有時衰退一年即自谷底翻揚,但有時衰退四年仍深不見底,有時自谷底回升後即一片朗月晴空,但有時回升不久旋又烏雲罩頂,循環週期之難測,於此可知。
南北戰爭後,美國政府著手開發西部、並擬於八年內建造三萬英里的鐵路,這些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造成投機狂熱。投機者藉此議題大肆募資炒作,1871年曾引發信心危機,惟次年經濟又大幅成長21.8%,一掃陰霾,但1873年危機再現,股市崩盤、五千家公司倒閉、失業急升,經濟遂陷入長期的停滯衰退。
著有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的經濟學家巴特拉(Ravi Batra)曾提出30年循環週期的論述,加爾布雷斯(J.K.Galbraith)總合19世紀美國的經驗,則認為大衰退約20年出現一次。惟不論20年或30年,這意味著經濟不可能持久繁榮,而過度繁榮的背後必然潛藏著過度投資或過度消費的泡沫危機,崩潰,指日可待。而當崩潰的能量蓄積足夠時,只消一個小小的事件即可令榮景瞬時幻滅。
1893年的大衰退是個好例子,十九世紀末被稱為「發明的年代」,1889年至1892年美國實質GNP於短短3年間成長23%,眼前的榮景讓人們忘了二十年前的鐵路泡沫,當1893年春天傳出聯邦黃金儲備跌破1億美元,恐慌便如摧枯拉朽般的瓦解了美國經濟。其實,黃金儲備下滑並非災難的主因,十九世紀末美國企業過度舉債、過度投資所形成泡沫,才是釀成大衰退的元凶。
同樣,1930年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大蕭條,傳聞也是起因於巴布森一席美股即將崩盤的預言,這預言喚醒了深藏於投資人心中的理性與恐慌,美股隨之狂跌,並為隨後四年的經濟大衰退揭開序幕。然而巴布森僅是一名投資顧問,平日人微言輕,何以突然有一言喪邦的能耐?持平而論,自1922年以來華爾街瘋狂炒股,早已使惶惶人心有不祥的預感,即或沒有巴布森的預言,信心也將潰堤,大蕭條也終將降臨。
回顧歷史,美國也曾於1919至1921年出現衰退,且在1974、1975年石油危機期間走疲,兩者衰退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衰退前皆歷經戰爭,前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者是越戰。戰爭所引伸的需求,經常促成戰時的繁榮,惟戰爭一旦結束,需求驟降極易形成衰退,此時政府若推出重建計畫,又極易引來投機風潮,為下一次大衰退蓄積能量,南北戰後、一次大戰後莫不是如此。
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時而追逐鐵路泡沫、時而追逐網路泡沫、時而追逐房市泡沫,皆創造了傳頌一時的經濟榮景,1920年代曾被推崇為新時代(new eras)、1990年代更被歌頌為新經濟(new economy),人類總以為已經克服了循環的魔咒,可以邁入一個永遠成長的高原,但事實證明,不論科技再進步、全球化再神奇、金融工具再靈活,經濟理論再精妙,仍難敵人心的貪婪,仍難迴避衰退的來臨。歷史上每次衰退的原因容有些不同,但狂熱的投機正是根本原因,從歷史經驗可曉得,投機有多狂熱,伴隨而來的衰退便有多慘烈,以1929年為例,經濟雖於1933年回復正成長,但遲至1941年的GDP才恢復至1929年的水準,其間歷時有12年之久。
這波全球金融海嘯,其投機泡沫為害之烈、規模之大、牽連之廣為史上僅見,早已動搖了維繫資本經濟的根基,若非今天全球化經濟分攤了美國的風險,美國經濟早已灰飛煙滅。尤令人憂心的是,這一猛烈的海嘯迄今仍深不見底,對照美國經濟衰退的歷史,美國想在年底前復甦,其可能性可說是微乎其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