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方法跟老巴一樣不謀而合

From: weyzhiro
Sent: Sunday, June 28, 2009 7:53 AM

2004年的一天,經紀商給他一本厚厚的書,
足足有幾本電話簿堆起來那麼高,
裡面是韓國股票的資訊。
他一直在掃瞄全球經濟,
尋找遭人忽視和價值低估的國家,
他看上了韓國。
夜復一夜翻閱那本巨書,研究一行行一頁頁的數字。
他一熟悉那些股票清單,便開始篩選分類,
感覺有點像是回到葛拉漢紐公司的老日子,
坐在報價機旁,穿著他最喜歡的灰色棉外套,
盯著數百頁的數字,
他知道如何挑出重要的東西,
也曉得如何有條理的替它們歸類,
他很快就將有幾千支韓國股票的清單,
縮減成可處理的數量,
然後在隨身攜帶的黃色速記簿上做一些筆記,
就像他翻閱<穆迪手冊>,在垃圾堆中找珍寶一樣。
精挑細選過的清單非常短,
一張標準尺寸的速記紙就容納得下。
他曾經在接見一位訪客時拿出這張清單,
上面頂多只有20多家公司,
其中一些是大型公司,稱得上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公司,
但大部分規模都很小,
這些都是好公司,而且都很便宜。
它們比五年前還便宜,業務卻更有價值。
一半的公司名稱聽起來像是色情片@@",
他們生產一些基本產品,像鋼鐵、水泥、麵粉和電力,
十年後人們還是會買這些東西,
它們在韓國的市場佔有率很高.................
<以上摘自雪球第814~815頁>

其實神功裡麥可就有教我們如何篩選股票,
方法跟老巴一樣不謀而合。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巴菲特班深藏不露的人真多

From: mikeon
Sent: Tuesday, June 30, 2009 8:25 AM

昨天接到一位同學來電,
說他自2004年12月上課以來,投資績效猛進
按進度,在50歲時即可達成擁有1億元身價退休的目標
真令人為他高興

另外,他還爆料,
一位常通電話的同學,竟是通過漢醫考試的高人
而我卻渾然不知

這位同學還說,過得富裕與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二半,
巴菲特方法讓他完成一半
結交懂得養生的朋友又讓他得到另一半
想想,的確如此


巴菲特班深藏不露的人真多,
在7/26(日)同學會跟他們聊聊,必定受益良多


From: Alexander
Sent: Tuesday, June 30, 2009 8:54 AM

其實我現在因為太閒了
(去年底全押了之後就沒有再看盤了),
所以也在學習中醫,
可以介紹我認識這位通過漢醫考試的高人嗎 ?
很想認識一下,希望可以向他學習。


From: elaine
Sent: Wednesday, July 01, 2009 11:46 AM
Subject: Re: 他不願曝光

dear Michael,

真的非常感謝您~。
上了您的課使我們投資的心理層面不受外界起伏的干擾。
能判斷、選擇好公司做長期的投資,
是我個人非常想要努力的目標。

投資股票對非本業的人是很辛苦的。
為了理財,我讀了很多的書。
千頭萬緒,還打算要去上會計課程、更上一層。
直到去年底上了課---,

我相信年初開始買股票的人
只要不賣、應該都是賺很多的。
包括我、都是託老師的福。

我並不是好奇50歲可以賺1億的人是誰。
完全沒有想知道。
我只是想知道要投入多少錢、幾年、
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而已,
因為我也想準備這樣的錢試試看。

我本身是學服裝,對會計統計不太在行。
可是因為我很愛賺錢也做投資,
但對於標的物不了解和完全的相信經理人,
去年賠了500萬。
我是買土地信託化的商品
及貪24%的年息、亂借錢給別人~

所以才想問---,這是我的心意~


From: t1169
Sent: Wednesday, July 01, 2009 4:10 PM

打這封mail有以下幾個目的:
1. 疏懶已久,藉此和大伙打個招呼。
2. 可能沒空到台北參加同學會,
再此先發表一下心得,以證明神功的可行性。
3. 在金融風暴之下,報告成績,與夥伴們共勉之。

八年前220萬開始以巴菲特原則理財,
初期目標是五年內資產累積到一千萬。

個人月薪為10萬,養一個三口之家,
結餘的存入股票帳戶。
生活簡單,但不至於太苛刻。

幾年下來,一共投入500萬在股市,
幾乎只買不賣(因為股價都沒過高)。

兩年前開始就沒有再轉錢到股票帳戶,
配的股息已經夠買股票了。

去年配的股利現在還有剩,
雖然年底前又有撿一些便宜。

目前資產在1,500,目標是3,000,但不知何時會達到。

好在是用巴菲特方法投資不必花太多時間,
生活品質比較好。

每年這時候開始領股利(已經接近個人年所得),
就是沒有達到目標,
日子也是很好過的,不是嗎?
何必要把投資弄得那麼複雜!

與大家共勉之 !

高雄 士英

佳格(1227)

本文不在推薦個股,而是要讓網友了解同學如何分析一家公司。

From: john lin
Sent: Sunday, June 28, 2009 6:55 AM

最近因為從雜誌及同學Mail 中,
同時聽到對佳格(1227)的好評,
個人對其印象也不錯,所以對其財報初步加以瞭解。
結果,發現幾個意外現象,提供大家進一步討論:

1. 佳格台灣營運頗佳,
但大陸轉投資卻有大額虧損(97年3億多)。
引申出母公司財報與合併報表,
對投資人而言,孰能提供 較佳資訊問題。
一般看法,合併報表應對有重大轉投資者,
更能完整表達營運狀況。
或許這也是證期局將合併報表從年報才提供,
逐步提高要求至各季報均需提供的原因。

以Mike 的絕佳工具盈再表為例,
轉投資巨額虧損,就母公司報表來說,
影響長期投資大幅降低,
造成盈再率下跌,甚至轉為負值,易生誤導
(母公司固定資產 + 長期投資投入金額 +
長期投資產生之收益(損失)。

反之,若用合併報表則不會有此問題
(母公司固定資產 +子公司固定資產)。
期盼Mike能再發神威,
早日提供以合併報表為基礎之盈再表,
造福廣大同學们,那就再完美不過了。

2. 佳格台灣97年全年利息支出僅約1百餘萬,
合併後卻為1億多,差異頗大。
雖然仍在可接受範圍,但對印象衝擊頗大。

3. 佳格大陸營運大幅虧損,不止一年,主因為何?
未來有無改善對策?
可惜股東會已過,否則真應委託李忠孝桑出席,
好好發掘一番。真正殘念!


From: mikeon
Sent: Sunday, June 28, 2009 6:18 PM

等股價便宜


















轉投資虧損,會讓長期投資降低,
但不會造成盈再率下跌,
因為分母的常利也跟著下降

盈再率不變 = (長投下降+固資) / 常利下降


From: 李忠孝
Sent: Monday, June 29, 2009 3:16 PM

朋友轉寄關於佳格在大陸的一些動態,跟大家分享

看來佳格在大陸還屬於努力耕耘階段
為了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形象
行銷的支出應該是很可觀的
不過效果應該是還不錯
就看何時可以開始回收了

多力内蒙磴口“油葵之乡” 打造现代化葵油基地 2009-03-13
上海佳格集团在中国最大的葵花籽主产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新建葵花油生产基地。多力内蒙渍脂厂座落于磴口县蒙牛工业园,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1亿元,生产规模为年产8万吨葵花籽油,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葵花油生产线,年产达到10万吨食用油,并采用世界领先的“充氮保鲜”技术工艺,加上科学压榨、油质精纯清透,达到了欧美国家的要求。进入大陆市场之后,多力葵花油先后通过了ISO、QS、HACCP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上海市营养金桥食品、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称号。凭借顶级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多力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风行全国几十个省、市,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经成为葵花油首选品牌。 .........

~~上海佳格1-5月營收20.5e,平均每月4e,而台灣一個月賣油才約1.5e.

但月營收4e還不能賺錢,可見要在大陸賺錢也不是易事..
1.品牌打知名度:要持續投入很多行銷活動與經費,品牌知名度是用錢砸出來的.
2.通路布點:銷量與中國超市量販店的成長呈正比,大陸由傳統菜市場買油習慣,隨超市等持續擴點,改變消費行為.
3.GDP的成長:隨GDP成長,會購買品牌油取代傳統無牌油.

營收是:品牌知名 X 通路 X GDP
.........


From: weyzhiro
Sent: Monday, June 29, 2009 7:55 PM

我個人認為投資佳格很有風險,
佳格是跟美國桂格麥片公司簽定技術合作合約,
在台能使用桂格品牌在台產銷,
但是合約內容有規定
「桂格產品之銷售淨額連續兩季
較上年同期衰退百分之十八以上,
且本公司未能向美國桂格麥片公司證明
銷貨衰退係出於特別原因,
而非肇因於本公司未履行契約規定之義務時,
美國桂格麥片公司得終止合約,
但須於六個月前以書面通知本公司。」

老巴說他喜歡買有自己品牌的公司.
我也滿認同這點 !


From: 李忠孝
Sent: Tuesday, June 30, 2009 9:04 AM

給資料的朋友說:
這已是合作數十年,發生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此條款的目的,主要是故意怠墮(非經濟因素 ),
如改賣別家品牌以致銷售下滑...

多數代理都有簽類似協定。

不過 weyzhiro 竟然可以知道這樣的協定內容
實在令人好奇是怎麼知悉的啊?

佳格旗下除了桂格還有不少知名的品牌
而且如果是強勢的代理
應該還是有投資價值才是


From: weyzhiro
Sent: Tuesday, June 30, 2009 5:51 PM

我是讀年報看到的~
對阿 ! 佳格代理的桂格產品在台灣市佔率很高,
如果能擁有自己的品牌是最好不過了,
像佳格自己擁有的品牌「得意的一天葵花油」,
市占率就超過五成,
不過透過食用油的收入佔全體食品營收只有兩成,
所以中國佳格食用油的發展我也在觀察中。


參閱:佳格逐漸變好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裕融股東會記錄

From: 李忠孝
Sent: Monday, June 29, 2009 11:51 AM

關於裕融的股東會記錄,我已經發佈在個人的部落格
因為內容不短,所以分成上下兩篇
http://tkuewlch.pixnet.net/blog/post/28451705
http://tkuewlch.pixnet.net/blog/post/28452251

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連上去看看並給予指教,謝謝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找到對的方法,跟著照做

From: mikeon
Sent: Saturday, June 27, 2009 4:07 PM

有人問如何學投資 ?
很簡單,找到對的方法,跟著照做而已

1. 不要自詡看盤功力多強,而是要憑藉客觀的準則
我在<魔法書>寫道:
「我進股市學看盤,看了近15年,最大的心得是,
我現在看盤的功力跟15年前差不多……
喔!我的意思是說,我第一年就很會看盤了,
只是一直都沒啥長進。」

2. 自己提出來的準則就要照做,不然何必做研究

3. 操作不順時, 不是改變看法而已,
而是要反省方法錯在哪裡,
不然,必定重蹈覆轍。

4. 不要忘記自己以前講過的話
有人才說M1b穿過M2會有一波大的資金行情,
現在卻因成交量萎縮而看空

5. 可惜的是,太多人分不清什麼是對的方法,
即便當頭棒喝好幾次,還是不醒人事

這就是投資奇特的地方,
它沒有高深的學問,
大部份的人卻想不通,也做不來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價量關係的盲點

價量關係是技術分析派所深信的一項理論。
的確,股價總是在頭部爆大量;
下跌時量縮;底部時成交量最小。

只不過這項理論在運用時有個盲點:
回檔與反轉都會出現量縮,
但二者的差別很大,
回檔是買點;反轉則是賣點。

因為這個盲點,很容易被巴來巴去。

最近的回檔,從7,000回到6,100即是一例,
上周很多人看空,因為量一直在萎縮。
不料周二無緣無故又反彈上去了,
這些人只好改口翻多。


我講過,再強調一遍,因顯然有人聽不懂我的話
操作不順時,
不是改變看法而已,
而是要反省方法錯在哪裡,
不然,必定重蹈覆轍。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我看不懂營建股

From: 文文 王
Sent: Sunday, June 21, 2009 9:29 PM

剛敲了幾支營建股,條件似乎都可買進。
不知您對營建看法為何 ? 謝謝


From: mikeon
Sent: Sunday, June 21, 2009 9:54 PM

我看不懂營建股


From: 賴明崑
Sent: Wednesday, June 24, 2009 1:02 PM

這幾天一直回想之前上課得第二堂內容,
已經很努力回想還是記不起來,
關於您說過:「我看不懂營建股」的內容。
可以請你稍微提示一下幫助我回想起來嗎?
很想這週回鍋,可是這週有很重要的事,
拜託給個提示吧~~。


From: 先生 蔡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6:32 AM

我到現在還沒上過課,所以我也很想知道,謝謝!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8:08 AM

「我看不懂營建股」也要跟大家解釋 ?
同學要在意的,不是別人看懂不懂,而是自己懂不懂 ?

我看不懂營建股,因為
看不到有可以好很久的營建公司
亦即高市占或多角化的公司

以至在股價跌低時,我分不清楚是因
景氣衰退,還是競爭力下降,或是老闆亂搞,
而讓公司獲利變不好 ?


From: chiang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10:13 AM

建設公司因行業特性,有其特殊評價方式,
以下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1.符合好公司標準:僅 2家(華固及長虹)
(評價標準以華固為例:如后)
2.符合好價格標準:以上 2家尚未符合安全邊際原則。


































From: Angus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10:56 AM

我按華固和長虹的盈再表,預期報酬率都大於15%,
為什麼江桑說尚未符合安全邊際原則。
你的看法和他一樣嗎?


From: mikeon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11:07 AM

我跟江桑的看法不同
華固與長虹都是好公司,現在股價也算便宜

我說不知能否好很久,是指好學生特質
而非毛利率、銷管費用率 、建築融資/存貨、
預收房地款/TA、營業收入/存貨 ...等財務指標

看那麼多財務指標還不如直接看ROE,
財務指標看不了未來


From: 賈宜揚
Sent: Thursday, June 25, 2009 11:42 AM

台灣的營建公司,在我的印象中,
沒有任何一家在熱區是獨占
以華固、長虹為例,都是在台北地區的建商
但台北區就只有這兩家建商嗎?
Michael 考量的應該是 「產品不變+高市占/會變」 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