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大汗
Sent: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05 3:22 PM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兩個人的風格或者要說道德水準。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不相同,不相為謀。」
巴菲特是站在股東的觀點,
以捍衛股東權益為第一要件,
數十年來不曾違背,
除了買企業飛機以外(他自己承認),
沒有浪費一毛錢做損害股東權益但自己享受的事。
看看其他上市公司CEO和董事長
天價的salary and stock options,
相比之下,
他可以自肥一大票股票選擇權,我也甘心付,
但是他沒有,一毛都沒拿。
他也不像KKR公司的克羅格,
或像米爾肯「垃圾債券大王」一樣,
藉由發行高利率、無擔保的junk bond,
來做槓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
發動敵意購併 (hostile takeover)。
一旦取得對方公司的經營權,
不是裝飾財務報表,將公司分隔出售,轉手牟取暴利,
就是利用對方的資金進行下一步的購併。
人民的生活、世界的經濟也變得更好嗎?沒有。
相對的,
在八零到九零年代,
許多公司都遭到這種敵意購併的攻擊,
吉列就承受四次,
他們向巴菲特求助,
巴菲特藉由買入特別股的方式,
來幫助這些公司面對這些攻擊。
巴菲特的許多核心持股,已經超過了一二十年,
他一直默默扮演穩定的資金供給者和股東,
使這些偉大的企業,可以無後顧之憂的,
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產品和服務,
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這也是資本主義的精神。
所羅斯則狙擊英鎊、放空泰銖及亞洲貨幣、
放空香港恆生指數(和中國政府打成平手)、
放空俄國盧布(慘敗)。
在這些行為裡,他辯稱:「這些機會很明顯,
如果我不做的話,其他投機客也會做。」
但是到後來,除了他自己和合夥人以外,
世界的經濟、人民的財富與幸福有更進步嗎?沒有。
或許唯一的貢獻,是各國政府因此組成貨幣基金的聯盟,
以防範下次攻擊。
在以阿戰爭以後,他看到了國防工業的契機,
因此買入幾乎所有的軍火業股票。
但是,他又發動一堆說客,
到華府鼓吹國會議員增加國防預算,
強調美國科技已不足以領先蘇聯。
是的,他賺了一大票,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叫做「內線交易」(insider trading),
只是走在法律邊緣而已。
或許這跟兩個人的成長背景有關。
老巴生長在美國鄉下的小城市Omaha, Nebraska,
從小生長在資本主義、自由貿易、民主法治的環境。
從小就送報、買股票自食其力。
所羅斯是二戰其間的猶太人,但是他們家裡自己不承認。
他父親教導他:「如果要活下去,
犧牲別人的權益是正當的。」
因此他們家會出賣、指出哪些家庭是猶太人,
打點好關係,
以方便自己卻可以不被發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