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保誠人壽移轉保單至中國人壽

From: 蘇政謙
Sent: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3:21 PM

這次保誠人壽將主要資產負債賣給中國人壽,

除了其他同學提及這跟富邦併安泰一樣,
都是台灣保險業者下注主管機關不會在短時間內
與國際保險會計原則接軌
(天下雜誌曾稱這叫"法規套利")外,
跟台灣央行不斷降息也有關係。

在分析保險業之業務時,

利差益(損)是個重要的指標
(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保單成本=利差收益或損失)
概念接近製造業的毛利率,
而各家保險公司動輒上萬人的業務大軍
則是以往衝市佔率最快,
但成本也最高的銷售通路。

2006年美商大都會人壽因為業務員只有500餘人,

在不符成本的情形下將業務員全數資遣(詳下新聞),
當時的市場看法是業務員人數要在1萬人左右的保險公司
才有規模經濟,
目前2009年,有1萬人業務員的保誠人壽
也選擇退出業務員通路,
我是認為可以解讀為因為央行不斷降息(詳下新聞),
台灣保險業務利潤率下降,
以致於傾向"大者恆大"的情形。

降息太猛 壓垮保誠
【2009.02.2聯合報╱記者孫中英、陸倩瑤/台北報導】 保誠集團無預警退出台灣保險市場,震驚各界。保誠高層說,台灣央行降息太猛,是壓垮保誠人壽的最後一根稻草。
去年九月以來,台灣央行連七次降息,累計降了二點三七五個百分點,降幅高居亞洲之冠。 央行每降息一次,保誠集團母公司就得增提一次責任準備金,加上台灣保誠人壽也要增資,保誠集團歐洲、台灣兩邊墊錢,撐不下去,只好賣。
保誠當年登台時,承受慶豐人壽留下來的高利保單,平均預告利率達二點七五趴,也就是保單年投資報酬率須達二點七五趴以上,保險公司理賠時才不致於倒貼。
現在台灣存款利率跌破一趴,投資報酬率極可能不到一趴,保誠手上高利保單隱藏鉅額虧損的風險。
這位人士說,保誠總部出售台灣子公司的決策過程「最多只有三個月」。連剛上任的台灣保誠總經理張鎮坤私下也坦承,他在「前十天」才知道。


【大紀元12月20日訊】(據中廣新聞張雅惠報導)大都會人壽在台子公司宣布裁員五百一十五人!金管會指出,大都會人壽只是調整在台的經營策略,從壽險業務員販售保單,轉型為銀行保險以及電話行銷。金管會說,外國保險公司在台設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仍然相當踴躍。
美國大都會人壽前年才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不過,週二卻宣佈結束壽險顧問通路,裁員五百一十五位壽險業務員、以及部分內勤員工。大都會人壽指出,是策略性考量,調整企業定位,未來的營運重心會移往銀行保險行銷、以及電話行銷,原有保戶的權益完全不受影響。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說,大都會人壽並不是要離開台灣,也不是對台灣市場沒信心,只是策略上的調整。「倒不是對台灣的保險市場有什麼疑慮,因為,事實上,這幾年來,外國的保險公司到台灣設保險分公司或子公司是滿踴躍的,增加的家數也滿多的」避免發生勞資糾紛,金管會也關切大都會人壽的資譴條件;而大都會人壽給金管會的答覆是,資譴條件優於目前勞基法的規定,目前員工也大致平和,金管會將持續關注後續發展。


From: 黃欽宏
Sent: 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8:17 AM
Subject: 工商:會計準則腰斬保險公司價值

社論-會計準則腰斬保險公司價值
2009-02-24 工商時報

 總部位在倫敦、具有160年歷史、管理資產高達新台幣13兆元的保誠金融集團,以象徵性的新台幣一元,出售台灣保險業務員體系的資產負債給中國人壽,傳達出兩個強烈的訊息:其一是採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對於保險公司財務報表的巨大衝擊,另一則是傳統保險業務系統的未來堪慮。

 保誠金融集團執行長Mark Tucker在倫敦總部指出,退出台灣的兩個重要考量,一個是會計準則的影響,根據國際會計準則IFRS,以及歐盟保險會計指導原則(European Union Insurance Group Directive, IGD),保誠將因為出售台灣業務,釋放出高達8億英鎊、超過新台幣400億元的巨額資本(IGD Surplus),扣除各項費用以及轉投資中壽21.8億元新台幣之後,保誠還因此產生5.95億英鎊、約新台幣300億元的一次性會計準則回沖效應。

 保誠的另一個考量,是出售保險業務員的通路與資產,但是保留銀行保險(主要是對玉山銀行與渣打銀行的保險結盟),一次減少了95%、約12,000名員工,這是跨國保險集團對於傳統業務員體系的一次不信任投票。

 嚴格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對於保險公司有著難以想像的衝擊。這個會計準則的發展其實已經具有相當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73年成立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此一總部設在倫敦的組織,長年來致力於促進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與統一,該標準在各國政府支持下逐漸成為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場採用的會計準則。歐盟於2005年全面採用IFRS,在歐盟各國發行有價證券的上市公司,也從2007年開始全面採用IFRS。這套嚴格的會計準則,也逐漸迫使採用US GAAP的美國與之接軌。

 IFRS的影響層面太強,以致歐洲的保險業者在IFRS報表之外,必須另外發展出較為緩和的會計報表系統。歐洲的保險業者多數採取「雙財務報表」模式公告,除了IFRS報表之外,同時採用2004年歐洲保險事業財務長論壇(CFO Forum of European Insurance Companies)制定的「歐洲長期經營價值準則」(European Embedded Value Principles, EEV),後者基本上延續了傳統保險公司財報的精神。

 IFRS的採用,幾乎把歐洲保險公司的價值攔腰減損。就以保誠集團為例子,在2004年之後的4年之間,公司在亞洲地區積極擴張,4年之間盈餘成長翻了一倍,如果以歐洲長期經營價值準則,也就是EEV準則,保誠金融集團(亞洲)的營業利益,從2004年的12億英鎊(約新台幣600億元),倍增到2007年的25億英鎊;但是如果採用IFRS準則,獲利則縮水一半,2004年剩下6.38億英鎊、2007年剩下12.13億英鎊。

 不只是營業利益,股東權益也因為會計準則的不同產生劇烈的變化,保誠金融集團母公司在2007年的股東權益,以EEV準則計算有146億英鎊,用IFRS計算則剩下61億英鎊,硬生生減少了6成,2008年在金融海嘯發生的上半年,保誠已經出現6億英鎊的虧損,EEV淨值剩下140億英鎊,IFRS則跌到56億英鎊。

 台灣對於IFRS的採用,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性,必須與美國證期會等大國監管機構同步,時間就在兩年後的2011年。但是,如果體質優異的歐洲百年保險集團都難以承受IFRS日益緊縮的準則,相對孱弱的台灣保險公司,未來實在堪慮。不論是另行一套相對合理的準則,或是索性將本土保險公司併入跨國集團.或是任何可能的解決方案,政府都必須趕緊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指導,切勿以五日京兆的想法把問題丟給後面的執政者。因為,管理十兆元資產、雇用數十萬名保險業務員的產業,一旦陷入困境,絕對是國家級的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